橘兮屈原品味屈原的橘式道德精神
橘本楚产 《,汉书》有“江陵千树橘 ,楚地正产橘也 ”的记载 《,晏子春
秋? 内篇杂下》有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之说。《战苏秦以合从说赵王
“深固难徙 ,更一志兮 ”,林云铭云 : “深根蒂固 ,逾淮则为枳 ,又专一其
志,以奉后土之命 ,犹原不往他国求仕 ,又专一其志以示楚君也。 ”王夫之注曰 : “橘树冬荣 ,霜雪不凋 ,志愿坚贞 ,与岁相为代谢。友四时而无渝 ,喻己忠贞 ,不改其操。”诗人热爱宗国 ,达到了至死不渝的境界 ,所以他最终以宁肯饿死不去祖国的伯夷、 叔齐为鉴 : “行比伯夷 ,置认为像兮。 ”屈原从伯夷兄弟二人身上看到 ,他们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的气节和骨气正类似于橘树之 “深固难徙 ”的品格 ,他们的事迹并未因生命的消失而消
失,反而流传千古成为世人楷模。屈原在章末以众所周知的人物 ,来重申自己的人生目标 ,那就是 :永远坚持自己的志向 ,不随波逐流。
二、诗人内外兼修的灿烂人格
橘树 “绿叶素荣 ”,果实 “精色内白 ”就是诗人内外兼修的灿烂人格的体现。
诗人对橘的花、 叶、枝、果分别进行了描绘 ,绿叶白花相映 ,缤纷美丽,圆果显露其间 ,青黄杂糅 ,灿烂可观 ,枝干挺立 ,花繁叶茂 ,灿然可观 ,他的形象是多么的伟岸。橘不但有 “绿叶素荣 ”、“青黄杂揉 ,文章烂兮 ”等外表的美 ,而且还具备 “精色内白 ,类可任兮 ”等内在美 ,是“内美 ”与“外美 ” 的统一。 “绿叶素荣 ,纷其可喜兮 ”,朱熹注曰 : “素荣 ,白花也 ,喻士志行修洁。”橘树的白花表现了诗人纯洁的志向 ,正如王逸所注的 “以言己行清白,可信任也 ”。橘外表精色光滑 ,内里洁白 ,正如贤者一样外有精明之貌 ,
内有洁白之志 ,可任以道 ,也就是托之以重任 ,陈本礼曰 : “青实未熟 ,黄以熟时 ,文章灿烂 ,喻德之发于外者。 ”橘的外美内美完整地统一于 “橘”的形象之中。橘树的花叶、枝干、果实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蕴含着诗人的品质与志向。 如以上各家的注释所言 :比喻诗人贞洁与俗相拒、 德之有实 ,备诸众美、德之发于外者等。 “橘”的内外统一的特征 ,也正反映了诗人对于美高度的要求 ,屈原写橘的美好灿烂 ,实际上也蕴含着对自己外在形貌的肯定 ,屈原非常重视外在的修饰 ,总以香花芳草装饰自己 , 但是诗人更注重兼修己的品质。 因为他认为只具备先天禀赋美还不够 , 只有不断加强修养 ,才能最终达到完善。 “橘”外表内在的一系列美质就
是诗人这一精神的体现。
三、诗人秉德无私的廓达精神
“橘”受命生于南国 “独立不迁 ”、“深固难徙 ”,展示着他光辉灿烂的形象 ,但是它对外界却是 “廓其无求 ”的。陈本礼曰 : “只知深固其根本 ,而于身外故廓然无所求于天地间也。 ”屈原全身心地都投入到楚国的富强、楚国国君和人民之上 ,他认为像他这样的人才能担负起关乎国家民生的重任 ,所以 ,他对也就不再汲汲于世间的繁华富贵 ,在纷杂的社会当中保持自己廓达无求得心态。 这样也才能 “秉德无私 ,参天地兮 ”。“秉德无私 ,参天地兮 ”,王逸注 : “言己执履忠正 ,行无私阿 ,故参配天地 ,通之神明
橘兮屈原品味屈原的橘式道德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