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adres Tribune
读书观影
曾国藩的人格修炼之道
文_ 张宛艳
曾国藩出身寒微,身处清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动荡年
代,以学问和修养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反复磨砺,以一介儒
生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成为晚清同治、光绪年间的“中兴
第一名臣”。他在人格修炼和处世方面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
召力,对近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人格修炼观:求缺持盈
曾国藩从识字发蒙到踏上仕途,共花去二十三载艰辛的
岁月,此后他的仕途一直非常顺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道
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国藩的品秩由四品骤升至二品,由
翰林院的纯学官转入内阁,正式参与朝廷重大政事的决策。
这使年轻的曾国藩颇感自豪,“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
朝尚无一人”(邓云生整理:《曾国藩全集·家书一·致澄弟沅弟季弟》,岳
麓书社1985年版,第149页)。但曾国藩承续古人盈满亏损、物极必
反的天命观,又通过自己的阅历形成居安思危的思想,经常
警醒自己“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萧守英等整理:
《曾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84页),并一再告诫家人
“富不享尽,势不多使,自然悠久矣,自有深固之基矣”(邓云
生整理:《曾国藩全集·家书二·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岳麓书社1985年版,
第16 4页)。他认为,天道恶盈,人道忌满,“家运太隆,虚名太
大,物极必衰,理有固然,为之悚皇无已”(邓云生整理:《曾国藩岳麓书社 1 9 8 6 版,第 5 6 页)。他说:“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
全集·家书二·致澄弟》,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856页)。其时,正值青年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邓云生整理:
曾步青云的得意顺境,但他却常有战《曾国藩全集·家书二·致沅弟》,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933页)后来,他
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又从苏东坡“守骏莫如跛”五字想到,“若一味骏快奔放,
曾国藩认为,天地的盈虚交替与人世的盛衰变化是自然必有颠踬之时;一向贪图美名,必有大汙辱之时。余之以‘求
的规律。他特意将自己的书舍取名为“求阙斋”以示自警,表阙’名斋,即求自有缺陷不满之处,亦‘守骏莫如跛’之意也”
达追求求缺持盈保泰的境界,“余官京师,自名所居之室,曰( 萧守英等整理:《曾一》,岳麓书社 1 9 8 7 年版, 第 5 4 0 页) 。
求阙斋,恐以满盈致吝也”(黎庶昌撰,梅季标点:《曾国藩年谱》, 他把求缺持盈作为重要的处世准则,从知天乐命,宽阔胸襟
·95·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Chinese Cadres Tribune
读书观影
曾国藩书法
的角度来修身处世。全集·家书一·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9页)他解
综观曾国藩早期任京官的仕途历史,可以说这是他一释说:“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曾国藩认
生之中人格、学问和治术不断磨合和基本定型的时期。此为,“格物”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其所知而力行之”,这
时,他的“求缺持盈”人格修炼观的确立,与其一生的成败得就是诚意,也是“敬”。“敬”是平凡涵养之道,是个人道德完
失、荣辱毁誉密切相关,
曾国藩的人格修炼之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