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
沈心工与李叔同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这段音乐和我们唱的哪一首儿歌是同一个曲调?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会有这样的歌曲?
学堂乐歌
历史背景:清末民初,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体学堂乐歌
沈心工与李叔同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这段音乐和我们唱的哪一首儿歌是同一个曲调?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会有这样的歌曲?
学堂乐歌
历史背景:清末民初,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体系,开展现代科学家与的潮流逐渐兴起。当时的新学校称为“学堂”。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这些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一时成为社会的新风尚,后来,人们把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称之为“学堂乐歌”
沈心工
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作者,中国音乐教育家,上海人。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1902年4月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启发,在留學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并编写出第1首乐歌《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時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 他的乐歌词曲结合较好,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歌词浅显易懂,琅琅上口。所表现的内容比较丰富。
《体操----兵操》
聆听作品请同学们呢回答:这首歌曲在什么场景下演唱较为合适?这首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是什么?
《黄河》
同学们呢在聆听作品的同时,请同学们浏览歌词不仅描绘出了黄河的滚滚气势之外还有什么?
这首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是什么?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原名文涛,字叔同。生育河北天津的一个官僚巨商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之下,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就有学习儒家文化的深厚功底以及西洋文化熏陶。是我国近代音乐,美术和话剧艺术的先驱者,对音乐戏剧,绘画,诗辞,书法,金石无不精通。早年曾受过康梁思想的影响,1905年他东渡日本留学,1910年成学回国,曾先后在天津工业专门学校任教,1912年他自渡上海,杭州一带,先后任教于上海城东女学,浙江两极师范学校任教。1918年,出家杭州虎跑寺为僧,法名 “演音”号“弘一”,1942年,圆寂与福建全州开元寺的温陵养老院。
李叔同一生所编写的歌曲约70首,大部分是选曲填词的作品,也有一部分是自己的作品。他选用的旋律有选自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曲调的,有日本的欧美国家音乐为旋律的。他的歌曲内容方面涉及甚广,有歌颂祖国的《出军歌》《我的国》有忧国有忧民抒发爱国之情的《扬鞭》《哀祖国》提倡健身意识的《春郊赛跑》《人与自然》还有借景抒情的作品《春游》《留别》。所做的乐歌文辞秀美,富于意境和韵味,曲词结合贴切。汪毓和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音乐史》一书中,在对清末民初的歌曲作者进行一番对比介绍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总之,李叔同的学多歌曲在艺术水准上是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
《祖国歌》
聆听作品,这首歌曲的曲调选自哪里,这首歌曲反映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通过对这几首作品的欣赏,请同学们总结学堂乐歌的特点:
创作手法:
传播途径
代表人物:
历史地位:
祖国歌
光阴似流水, 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 我们仔细想一会, 今天功课明白没? 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 父母望儿归, 我们一路莫徘徊。 将来治天下, 全靠吾辈。 大家努力呀! 同学们,明天再会。
1923年以后,乐歌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但是校园歌曲并没有离开我们。上世纪80年代台湾校园歌曲涌进大陆校园,校园歌曲又回到了纯真质朴的本色。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歌曲曲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一段新词,唱给大家听。或许他会成为一首校园歌曲。
学堂乐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