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文江山|你所不知道的江山船帮.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人文江山|你所不知道的江山船帮
江山新闻网微信号:js-news与你分享最新江山资讯 | 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江山我们一路与你同行
1须江航道——江山船帮发源地  须江为钱塘江源头之一。清末民初,江山农民因田产集中人文江山|你所不知道的江山船帮
江山新闻网微信号:js-news与你分享最新江山资讯 | 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江山我们一路与你同行
1须江航道——江山船帮发源地  须江为钱塘江源头之一。清末民初,江山农民因田产集中在少数地主和宗族祠堂手中,大多没有固定职业。据近人徐映璞(1892-1981)《两浙史事丛稿》云:“江山所有膏腴田亩,大部集中在祖宗祠祀之内,谓之祀产。……住户因受祀产集中影响,普通人民缺乏恒业,既不能争取功名,又不易别谋生计,故游手好闲者,亦多于他县。其谨愿者,则以撑船为惟一出路。”  江山重要乡(集)镇,又大都处在须江两岸,失地农民无固定职业,只好以撑船放排或为船行、货栈搬运货物、“挑浦城担”为生。因此,自须江经衢江、兰江直至富春江、钱塘江,都有江山船民在沿江载客运货,驾舟往返。《两浙史事丛稿》载:“自本县(江山)而衢州、龙游、兰溪、严州、桐庐、富阳,至杭州江干,上下七百里间,大小船艇,多至二三千只。”  须江为江山主流,发源于仙霞山脉腹地浙闽交界之苏州岭,境内流长105公里,自源头廿七都始,至清湖码头,航道约75公里,皆可流放木排竹筏;自清湖码头沿江而下,直通濲水(即今之衢江),皆可通行木船甚至帆船。2清湖码头——江山船帮集散地  清湖码头,系历史上“繁盛甲于全县”的水陆码头,浙闽交通、运输、货物集散要会。尤其是清顺治十二年(1655),将原设常山县之广济渡水马驿改设于江山清湖后,“凡自浙入闽者,由清湖渡舍舟登陆,连延曲折逾(仙霞)岭而南,至浦城县城西,复舍陆登舟,以达于闽海”(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凡福之丝绸、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明以前)无日不走分水岭(崇安)及浦城小关(庙湾),下吴越如流水。”(明·王世懋《闽部疏》)因明天启三年(1623),闽藩葛寅亮报请府、按两台关闭崇安分水关,议开浦城小关,更加清顺治十二年(1655)广济渡水马驿自常山县迁置江山之清湖后,福建之官商、客货无不改由仙霞岭路经清湖渡而下吴越。清湖码头由是帆樯林立,舟楫若鹜。明末清初,清湖镇有泊船、装卸埠头6处,大小船只300余艘(鼎盛时达500余艘),竹筏100多号(盛时近千);有轿行3家,设轿33杠;从事装卸搬运的脚夫达千人之众;有过塘行10余家。赣东、闽北及境内东南山区竹木炭纸、油蜡茶漆等土特产,乃至外埠之京广百货等生活必需品,均在此集散。等待装卸货物的船只,也在这里集结。  船民撑船放排,长年累月都生活在外地(水上),为谋安全自保、不受欺侮,往往结伙成帮,一人有难,同伙相帮。江山人,素性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因此在外地船帮中,江山船帮名气很响,故《两浙史事丛稿》云:“钱塘江上所有船户,大抵可分四帮,以‘江山帮’为第一,次则‘义乌帮’、次则‘徽州帮’、次则‘桐严帮’。每遇上滩争道,

人文江山|你所不知道的江山船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