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重症监护 孙海霞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第1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贫血,或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③红细胞破坏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第16页
DIC诊疗惯用分子标志
凝血酶调整蛋白(TM):Pre DIC时,TM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及仅有DIC基础疾病而无DIC发生倾向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1(PAI-1):均产生于内皮细胞,是诊疗Pre DIC敏感指标之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第17页
DIC诊疗惯用分子标志
凝血酶片段1+2(F1+2):是凝血酶原在凝血活酶作用下,最早释放片段它存在标志凝血活酶已经形成,凝血酶原激活已经开启。约97% Pre DIC患者血F1+2升高。
纤维蛋白肽A(FPA):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降解作用下,释放第一个肽片段, Pre DIC患者FPA显著升高。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第18页
DIC诊疗惯用分子标志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纤维蛋白单体与FDP结合形成SFMC,SFMC是凝血及纤溶激活主要标志物。
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路径抑制物(TFPI): Pre DIC时TF显著升高,但TFPI水平改变不大,故TF/TFPI值增大。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第19页
DIC诊疗惯用分子标志
凝血酶抗凝血复合物(TAT):是凝血酶按1:1百分比与抗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是凝血酶生成早期分子标志。
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
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P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第20页
DIC诊疗标准
年全国第五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
普通诊疗标准
1、存在易于引发DIC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
2、有以下2项以上临床表现:
1)多发性出血倾向;
2)不易以原发病解释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3)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
4)抗凝治疗有效。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第21页
DIC诊疗标准
3、试验室检验符合以下标准(同时有三项以上异常):1)PLT<100×10E9/L或进行性下降;
2)纤维蛋白原<,或>4 .0g/L;
3)3P试验阳性或FDP >2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性);
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改变或APTT延长10秒以上;
5)疑难或其它特殊患者应有以下2项异常:凝血酶原片段1+2 (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或FPA水平升高;SFMC水平升高;PAP水平升高;TF水平增高(阳性);或TFPI水平下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第22页
DIC诊疗标准
肝病合并DIC试验室诊疗标准
1、 PLT<50×10E9/L或有2项以上血小板活化产物( β血小板球蛋白 β-TG、血小板第四因子 PF4、TXB2、血小板P选择素 GMP-140)升高。
2、纤维蛋白原<。
3、血浆因子Ⅷ:C活性<50%。
4、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秒以上或呈动态性改变。
5、 3P试验阳性或FDP >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
6、血浆凝血激活分子标志水平升高:1)F1+2;2)TAT;3)FPA;4)SFM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第23页
DIC诊疗标准
白血病并发DIC试验室诊疗标准
1、 PLT<50×10E9/L或进行性下降或血小板活化、代谢产物水平升高。
2、纤维蛋白原<。
3、 3P试验阳性或FDP >4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
4、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秒以上或进行性延长或APTT延长10秒以上。
5、抗凝血酶(AT)活性<。
6、血浆纤溶酶原PLG:Ag <200mg/L。
7、血浆凝血激活分子标志水平升高:1)F1+2;2)TAT;3)FPA;4)SFM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第24页
DIC诊疗标准
基层医院DIC试验室诊疗参考标准
同时有以下3项以上异常:
1、 PLT<100×10E9/L或进行性下降;
2、纤维蛋白原<;
3、 3P试验阳性或FDP >20mg/L;
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改变;
5、外周血破碎红细胞百分比>10%;
6、红细胞沉降率<10mm/h。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