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孙海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传统定义:一般以MullerBerghdus在1995年论述为准“DIC为一种获得性综合征,其特征是血管内凝血导致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在此过程中可伴有继发性纤溶活化或伴有纤溶受抑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2001年ISTH/SSCDIC专业委员会提出:DIC是指不同原因所致丧失局限性的血管内凝血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征,其可以来自或引起微血管体系损伤。如果这种损伤严重,则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本质:是一种系统和微血管栓塞症,一种血栓-出血性综合征。其发生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以及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失调有关。我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200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的病理过程。致病因素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之消耗性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亦可激活,或因凝血启动而致纤溶激活,导致纤溶亢进。临床上以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为突出表现。新概念的特点:强调了微血管体系,DIC即可由微血管体系损伤而引起,亦可导致微血管体系的损伤不同原因所致的DIC终末损害为MOFF,DIC只是各种疾病处于危重状态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未强调纤溶为DIC的必备条件,因纤溶属继发性,且DIC早期多无纤溶现象DIC的分类非显性(non-over)DIC:即止血功能处于代偿状态的DIC(或pre-DIC)显性(over)DIC:即止血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的DIC可控显性DIC:系指微血管体系调节功能的压抑为暂时性,当原发病因迅速消除时,内皮调节网络可立即恢复非控制显性DIC:系指微血管体系调节功能除压抑之外,并有调节网络的降解或破坏(如败血症、严重创伤)易诱发DIC的原发性病症1、感染性病症由感染所诱发的DIC占总发病数的30%—43%2、恶性肿瘤发病约占DIC总发病的24%—34%3、病理产科发病约占DIC总发病数4%—12%4、手术及创伤发病约占DIC总发病数的1%—15%医源性病症(1)药物多种解热镇痛药,某些生物及酶制剂、纤溶抑制剂、皮质激素和少数抗生素等。(2)大型手术及其他医疗操作(3)肿瘤治疗(4)医疗过程中的意外,如溶血性输血反应;革兰阴性菌等污染性输入;某些中药及在大量非等渗性液体输注所致的严重溶血反应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表现出血倾向休克或微循环衰竭微血管栓塞微血管病性溶血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