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从自然地理环境看文化的类型
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
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
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平原 ;
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
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隔绝的状态。
第二, “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观念。
17
闭关锁国
乾隆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8
(二)处在一定时空环境中的中国文化结构
19
第一,在思想上重人道、轻天道
第二,在政治上重礼治、轻法治
第三,在伦理上重群体,轻个体
第四,在认知上重直觉感悟,轻理性思维
第五,在学术上经学优先并笼照一切
第六,在心态上重实际求稳定
20
1、自古以来中国即为人口大国
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国。历史上时有增减。各历史时期人口峰值大都出现在盛世,而人口的锐减或起伏不定往往是由于战乱。
康乾盛世:
人口不断增加,乾隆末年突破三亿大关,
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21
2、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追求自给自足)
基本面貌 就2000年来的历史时期而论,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大体可分为渔猎采集、畜牧和农耕3个主要类型。
渔猎采集经济文化区主要限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山林及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交汇处。
畜牧经济文化区包括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草原、新疆、青藏高原大部。
农耕经济文化区包括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和台湾,南到海南岛的大片地区。
江南地区较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传统农业经济及相关的经济部门发展,其良好的水路条件和沿海的环境,其日益增大的人口密度造成的生存危机,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22
3、相对稳定的帝王统治(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为主)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以维系亲情,并且由此区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顺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
宗法制度
23
24
25
宗法制度产生的原因
阶级产生以前,人类的发展是按照先是原始的群居,以后是氏族,继而发展成部落的规律进行的。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26
宗法制度产生的形式
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为首的贵族政体。商朝的贵族同时也是大家族的族长,所以商朝的国家形式也就像一个家族的扩大。
27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它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
宗法制度的总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这种继承方式遏制了一般的王室成员对王位的觊觎。这种注重血缘关系、强调伦常秩序的基本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8
29
封邦建国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密切相关的,它是由宗法制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因为分封制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0
鲁国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乃命 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诗经·鲁颂》
成王对周公说:“立你的长子伯禽,使他为侯于鲁,大大地开发疆域,作周王室的辅助。”于是命伯禽为鲁公,使他到东方为侯,赐给他那里山川,还有土田和附庸小国。
封邦建国>西周部分封国
31
封建与宗法制关系图
表示其余嫡子及庶子等降一级
长子
长子
长子
长子
长子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
32
宗庙祭祀制
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33
(1)家天下模式得以长期传存
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2000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兴盛与衰亡。
宗法制度对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
34
(2)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
亲亲是宗法制度的基础,西周的社会政治秩序中,亲亲成为首要的政治原则。
亲亲的宗法原则通过儒家的鼓吹和发挥,成为专制政治的一种补充。
古代的宗法文化不仅给君主一种血亲的归属感,同时它也构成一种现实的政治力量。(亲亲互隐 )
35
讨论与观察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在亲亲的原则下,同族、同乡、同门、乃至科考的同年都能唤起天然的亲近感,人们利用这种种关系资源编制自己的政治关系网络,对上钻营、依附,寻找靠山,对下按亲疏远近分配权力资源,培植私人势力。
36
(3)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在王朝出现危机的时刻,宗室贵族每每自觉地担当起匡扶社稷、复兴王朝的政治使命,使家天下的王权政治模式得到不断的复制与再生。
37
专制制度具有的特点
礼法上的控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