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本的稽核问题表
包括七十五个问题,按具体内容可归纳为九组:
第一,有无新的用途?是否有新的使用方式?可否改变现有使用方式?
第二,有无类似的东西?利用类比能否产生新观念?过去有无类似的问题?可否模仿?能否超过?
第三,可增加些什么?可附加些什么?可否增加使用时间?可否增加频率、尺寸、强度?可否提高性能?可否增加新成分?可否加倍?可否扩大若干倍?可否放大?可否夸大?(加一加)
第四,可否减少些什么?可否密集、压缩、浓缩、聚束?可否微型化?可否缩短、变窄、去掉、分割、减轻?可否变成流线型?(减一减)
第五,可否改变功能、颜色、形状、运动、气味。音响、外形、外观?是否还有其他改变的可能性?(变一变)
第六,可否代替?用什么代替?还有什么别的排列?别的成分?别的材料?别的过程?别的能源?别的颜色?别的音响?别的照明?
第七,可否变换?有无可互换的成分?可否变换模式?可否变换布置顺序?可否变换操作工序?可否变换因果关系?可否变换速度或频率?可否变换工作规范?
第八,可否颠倒?可否颠倒正负?可否颠倒正反?可否头尾颠倒?可否上下颠倒?可否颠倒位置?可否颠倒作用?(反一反)
第九,可否重新组合?可否尝试混合、合成。配合、协调、配套?可否把物体组合?把目的组合?把特性组合?把观念组合?
较为简明的一种稽核问题表是美国陆军提出“SWIH“法。即解决问题时,有六个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内容可以考虑:
(1)为什么(Why)?
(2)什么(What)?
(3)谁(Who)?
(4)何时(When)?
(5)何处(Where)?
(6)怎样(How)?
比如要建一所实验室,就可以按“SWIH“法进行论证:
(1)为什么要建?
(2)做什么用?
(3)谁使用?
(4)何时使用?
(5)在什么地方建?
(6)怎样建?
这些主要是从用途方面考虑的
显然,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论证的内容有所不同,因而,利用“SWIH“法要因事制宜,灵活变通,方能奏效。
和田十二法
和田十二法是我国学者许立言、张福奎在奥斯本稽核问题表基础上,借用其基本原理,加以创造而提出的一种思维技法。“和田十二法”又叫“和田创新法则”(和田创新十二法),即指人们在观察、认识一个事物时,可以考虑是否可以:
(1) 加一加:加高、加厚、加多、组合等。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就是创新
(2) 减一减:减轻、减少、省略等。减轻、减少,省略不必要的
(3) 扩一扩:放大、扩大、提高功效等。功能、用途,使用领域
(4) 变一变:变形状、颜色、气味、音响、次序等。方式、手段、程序等
(5) 改一改:改缺点、改不便、不足之处。针对现有的做法提出意见,建议,做得更好
(6) 缩一缩:压缩、缩小、微型化。压缩、缩小、降低
(7
和田创新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