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doc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1、公园规划设计
综合性公园的分类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综合公园 (G11 分为 :全市性公园(Gl11、地区性公园 (G112 两类景观绿地系统和游憩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主要包括防灾路径、防灾空间、防火绿道缓和 :中绿地等。并指出城市公
园广大的绿地空间拥有隔断噪声、防尘等促使环境卫生的功能 ,并且可作为防空、避灾的紧迫逃难场所。
台湾 “9·21大”地震唤起了台湾各界对防灾有关领域的重视。加强城市防灾体系的建构随着灾后重建展开 ,根据城市遭到地震灾害所可能产生的逃难行为与救灾作
用 ,拟订了都市防灾规划。在都市计划防灾空间六大系统中 ,公园是重要的逃难空间和物资空间。
(2 平衡布局原则
即就近逃难原则 ,为了使市民在发生灾害时能够快速到达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应
比较平均地散布在城区。公园设置标准必须还要考虑与人口密度相对应的合理分
布。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3 通达性原则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为使灾害发生时逃难人员能够顺利到达并进入防灾公园进行逃难活动 ,防灾公园的布局
要灵活 ,要利于疏散 ,居民到达或进入防灾公园的路线要通畅。
(4 可操作性原则
防灾公园的布局要与户外开敞空间相联合、与人防工程相联合 ,利用作为防灾公园的场所以及连结上述场所的道路现状 ,划定防灾公园用地和与之配套的应急疏散通道。
(5 “平灾联合 ”原则
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防灾公园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 :一是平时执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 ;二是配备救灾所需设备和设备 ,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发挥逃难场所的作用 ”'。
(6 步行原则
居民到防灾公园逃难一般步行而至。因为严重灾害发生后 ,防灾公园用地比较
紧张 ,内部一般不设停车场 ,较多的私人汽车进入其中将绐公园管理带来困难。而且 , 地震灾害发生后 ,城市道路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 ,且道路上人多、车多 ,逃难路线甚至城市道路一般都很拥堵 ,乘坐私人汽车逃难有可能消耗更多的时间 ,冒更大的风险。
各级防灾公园的服务半径与规模
(1 服务半径
防灾公园服务范围确实定要考虑灾害发生规律、逃难疏散的时序与救援活动 , 宜以周围或邻近的居民委员会和单位划界 ,这样便于防灾公园的管理与有组织疏散。还应考虑河流、铁路等的切割以及逃难疏散道路的安全状况。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①中心防灾公园应知足步行 ~1h 之内到达的要求 ,服务半径 2~3km 以内。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②固定防灾公园要求以步行 5—10min 内到达为宜 ,服务半径 500m。
③紧迫防灾公园发生灾害后的第一阶段中人的自发逃难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