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doc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被誉为水稻上的“非典”。针对稻瘟病的发病条件及原因,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推广了以化学防治为主,与农业防治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使稻瘟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防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水稻稻瘟病概述(一)症状识别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叶瘟指本田期稻株叶片发病。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节瘟是指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二)病原鉴定稻瘟病系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梨形孢属PyriculariaoryzaeCav.(灰梨孢菌)真菌引起。(三)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在病稻草上和病种子上越冬。除病种子在旱育秧条件下有可能发生苗瘟外,主要是病菌在病稻草上越冬,来年温度、湿度适宜,病稻草上病菌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遇到适宜温湿度条件时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使叶瘟发生,再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收割脱谷后病菌则在病稻草和病种子上越冬。(四),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亦表现不同的抗性。品种抗病性因地区、栽培年限及病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有的品种在甲地种植发病轻,至乙地种植发病重,有的品种在育成或引进初期不发病或发病轻,但种植3~5年后,往往“丧失”抗性,由抗病变为感病。,又未进行浸种消毒,尤其病稻草、病秕谷未进行销毁或处理不彻底,越冬菌源多,发病常重。,也影响到寄主的抗病性,特别是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稻株抗病力降低,容易发病。,也关系到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在改进栽培技术中,特别是肥、水管理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关系密切。(1)肥料:肥料中以氮肥对发病的影响最大。氮肥施用过迟或过量,易引起植株贪青徒长,株间通风透光差,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2)灌溉:分蘖前期浅水勤灌,分蘖盛期适时排水晒田,抽穗后湿润灌溉,可控制土壤中氮肥的供应,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达,使稻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3)土壤: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如草炭土,在春季冷凉时,有机物分解慢,至夏季高温分解快,大量释放出的氮素,为稻株吸收,造成贪青徙长,使抗病力降低,加重发病。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的土壤,有机质在嫌气状态下分解,往往产生毒质,伤害根部,降低稻株抗病力,也易感病。二、,选用抗病优质米品种选用抗病丰产良种是防治稻瘟病的一条经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