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防治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该病的发生和环境、寄主、品种及防治等方面原因关系亲密,日照少,雾露连续期长的山区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江地域发病重。流行年份,通常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一、稻瘟病的危害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全部可发生,为害秧苗、叶、穗、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和节瘟。我县现在还未发觉苗瘟发生,关键是叶瘟、穗瘟和节瘟。识别其症状,对于正确诊疗病情,开展测报和防治工作全部很主要。
叶瘟:通常区分为慢性、急性、自斑和褐点四种类型。
1、慢性型:病斑多系急性型病斑,在天气转晴或用药防治后转化而成,也标志着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病,病情发展趋向缓慢。
2、急性型:病斑发展快,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
3、白斑型:病斑不常见,多在阴雨后天气放晴突转干旱或秧田缺水情况下,在高度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发生,如气候潮湿则快速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多在抗病品种及稻株下部老叶上产生,传病的危险性小。
另外,本田成株期的叶舌、叶耳、叶环等部位也可发生褐色病斑,称为叶枕瘟。叶枕瘟能造成叶片早期枯死,尤其是剑叶叶枕瘟,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常引发穗瘟的发生。
穗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穗颈瘟通常多在出穗后受侵染,也有的在叶鞘中还未外露时即受侵染。病斑早期暗褐色,逐步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终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病斑长可达3-4厘米。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坚固,病部有青灰色霉状物。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
穗轴和枝梗上症状和穗颈相同,严重者分枝变白。另外,穗颈、主轴和枝梗上常发生由胡麻斑病菌等引发的穗枯症状,极易和穗瘟相混淆,其关键区分是前者色泽呈棕褐色。
谷粒病斑发生于内外颖和护颖上。内外颖上病斑改变较大,以在乳熟期症状最为显著,病斑椭圆形,灰白色,伴随稻粒的黄熟,至后期则不显著,发病较迟的为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节瘟: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有时病斑可上下伸延至节间,也有的在节间产生长条状黑褐色病斑。多湿条件下,病节上产生一层青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倒伏。因为病组织干枯,不能输送水分和养料,影响灌浆坚固和谷粒的饱满。早期发生可造成白穗,发病严重时一株茎杆上常有2-3个节受害。
二、水稻稻瘟病流行规律
流行条件:在寄主感病、菌源多和气候、栽培条件充足有利于发病时,才会造成病害流行。
1、气候:气候条件对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力都有影响,也影响到寄主的抗病性,尤其是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降低,使组织柔嫩,抗病力降低,轻易发病;相反,病害的发生、发展便会受到抑制。
气候原因关键有:
温度:温度超出30℃以上,发病受到抑制;如气温在25℃左右,则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当抽穗期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下连续一星期左右,或日平均温度在17℃以下连续3天,水稻生育失调,抗病力降低,发病严重,故在忽然降温时常会加重稻瘟病的发生。
湿度:通常平均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甚至饱和时,则有利于稻瘟病大发生。湿度的大小和阴雨有亲密关
水稻稻瘟病防治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