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
长阳一中 田灿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深化文本,体会诗人感情的起落,感受诗人充实深沉的内在情感
才能目的:反复诵读,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情感的才能
情感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热情,在喜欢诗歌的同时洒脱、狂放、愤激、万古愁)
预设提示:
悲伤-悲什么?(人生苦短)哪两个字最能表达人生苦短的悲?(朝暮)
还悲什么?(光阴易逝)用什么来比喻?(黄河之水)列举历来文人以水来比喻光阴易逝的诗句。从空间和时间上的夸大,是巨人式的感伤。
洒脱、自信-直接表情感的字?(欢)因为什么欢?(朋友聚会,纵酒高歌,知己共谋一醉)纵酒到何种地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狂放-一场盛宴,绝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没酒了,反客为主,让主人用名贵的马,皮衣换酒!并且“呼儿,和尔”,口气极为狂放!多痛快的酒宴,多豪壮的诗句,多豪放的诗人!夸大的手法
寂寞、愤激-为何寂寞?(被权贵排斥,怀才不遇。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如今碌碌之辈反而窃居高位,心里自然不平了。)
古来圣贤,为何单举陈王?(陈王和自己有相似经历,同情陈王,替陈王鸣不平,也抒自己怀才不遇不平之气)
万古愁—愁什么(愁人生短暂,愁怀才不遇))
为何是万古愁?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有如此之愁?(屈原、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
所以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结.
大家从诗中读出了李白如此丰富的内心,也看到了酒后的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展示情感变化图)时而悲、时而欢、时而狂、时而愤,各种情感交织成了万古的愁情。
2、那哪些诗句是李白的酒后真言?终究哪一种情感是李白此时内心最真实的反映?
读诗,要知人论世。请同学们结合学案中李白的人生经历考虑,然后告诉我你的理解.
生自由读。答复。
预设:悲——-仅仅是悲吗?还有什么?(愤)为什么
愁---因什么而愁?(因怀才不遇而愁)
愤激
明确:从李白的主要经历,我们知道李白一开场就抱定了“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和抱负,但是直到52岁写这首诗时,他仅一次受人推荐,还被雪藏,42岁好不容易征召入京,但也只是一个御用文人,还被权贵排斥,只好恳求赐金放还。满腹的诗书才华没有用武之地,而碌碌之辈反窃居高位,心理怎能平衡?溢满了不平之气。(引导学生说)
他愤激人已暮年还未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所以悲从中来,悲光阴易逝,人生短暂;既然短暂,那朋友聚会,就更当寻乐,一醉方休;因愤激自己天生有用之才至今没重用,才大呼“天生我才必有用”;因愤激才替古来圣贤、及陈王鸣不平。金樽里盛的都是苦酒,须尽欢,,是李白性格所致;愤激才是内核,是其思想和人生经历所致。越狂放,“愤激之情”
因此我们读李白,不仅要读到那个乐观、自信、豪放的李白,更要读到那个苦闷、愤激,有着万古愁的李白,那个心里永远装着苍生社稷的李白!板书“悲壮”
(三)美读—品味文本(15分钟)
1、此时这样一个悲壮、愤激的李白站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已经和他在情感上
产生了一定的共鸣,为
田灿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