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启功书法.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启功书法
启功先生原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佛教协会顾问、西泠印社社长、中。启功的先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坚持不和青红画鬼神,现在却有不少人舍狗马而画鬼神,以为找到了一条形成个人面貌的捷径,实际上是钻进了一条没有出路的死胡同。 孤山冷淡好生涯,后实先开是此花,香遍竹篱天下暖,不辞风雪压枝斜。附启功《墨竹》 图 石上红花低照水,山头绿条细含烟。天生一幅徐熙画,只欠鹧鸪(zhè gū )相对眠。 行书自作《题画葡萄》诗一首:遮阳蛀叶破袈裟,紫晶珠胜藤萝花。敢向观师呈转语,不尝而画免酸牙。 后附: 如何理解和评价启功先生的书学思想和书法艺术实践? 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先生学识渊博,在书法方面,被尊为书坛泰斗,从理论到实践,都堪称一代宗师。他的许多精辟论述,澄清了书法史上的错误和误解。启功先生认为:“古代论书法的文章,很不易懂。原因之一是所用比喻往往近于玄虚,即使用日常所见事物为喻,读者的领会与作者的意图,并不见得都能相符。原因之二是立论人所提出的方法,由于行文的局限,不能完全达意,又不易附加插图,再加上古今生活起居的方式变化,后人以自己的习惯去理解古代的理论内容,以致发生种种误解。”
  自古以来的书法理论著作,大多给人感觉过于神秘,其中的用词比较古奥,后人在研读时,经常产生一些误解。即使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书家,对同样的问题也常有不同的理解。对于一些有修养的人,即便能够读懂,但到了实践上也不知如何表现,以至于很多人穿凿附会,使一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神秘,给学习书法的人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使他们多走了许多弯路。
  启功先生曾说“幼年也曾习闻过那些被误解而成的谬说,也曾试图重新作比较近乎情理的解释,不敢自信所推测的都能合理,至少是寻求合乎情理的探索。”先生在很多方面的论述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执笔是写字时最先要掌握的,历史上关于执笔的理论有很多,虽不尽相同,但对于执笔时要“指实掌虚”,却是几乎所有人都认可的。可是很多人将“指实”理解成了手指要紧紧的捏住笔管,越用力越好,启功先生针对这一现象说:“不知从何时何人传起一个故事,《晋书》说王献之六七岁时练写字,他父亲从后拔笔,竟没拔了去。有六七岁的儿子的父亲,当然正在壮年,一个壮年男子,居然拔不动小孩手里的一支笔,这个小孩必不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而是一个‘天才的大力士’。这个故事,至今流传,不但家喻户晓,而且成了许多家长和教师启蒙的第一课,真可谓流毒甚广了!”
  正是基于《晋书》上记载的这件事,历史上很多人认为执笔越紧越好。王澍说:“执笔欲死,运笔欲活。”这句话让人很难理解,操作起来更让人无所适从。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笔即左偃,而中指力钩,则小指易于入掌,故以虚掌为难,然名指如桅之拒帆,而小指如桅点之助桅,故必小指得劲,而名指之力乃实耳。”他虽然肯定了“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但又把问题看得过于僵化和机械了。启功先生形象地把他的这种执笔方法叫做“猪蹄法”。
  对于《晋书》上记载的这件事,苏轼是这样看的:“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其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

启功书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史湘云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