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页 共 。福克纳告知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无影无踪,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惋惜的是,卡夫卡的探究者们纷纷把留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微环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探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十九世纪法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行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需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普鲁斯特那么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对。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此时此刻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解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全部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然而,在今日,作家中还有几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肃穆?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埋怨新闻对文学的侵扰:“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索的都公众于众,甚至连他的准备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歌德倘如知道今日的状况,他该知足才是。我们时代的显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传播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记,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假如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必定静默无闻。文学指责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犹如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指责不再以发觉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洁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务为能事。在这样一个急躁的时代,文学的静谧已是过时的陋俗,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家的特权。
〔有删节〕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4分〕
2.从全文看,“一切真正酷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待文学的看法是怎样的?请概括作答。〔6分〕
3.联系上下文,答复下面的问题。〔8分〕
〔1〕请说明文中“他遇难的海疆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需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漂浮”这句话的含意。〔4分〕
〔2〕作者为什么说“歌德倘如知道今日的状况,他该知足才是”?〔4分
文学的安静阅读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