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指导书.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2 / 21
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指导书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汇报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课题。本文是作者在1991年12月9~12日在丹霞山召开的第一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作的报告,后稍经修改补充而成。
黄 进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一文[9],并放映了一组质量较高的丹霞地貌彩色幻灯片,给与会代表较深的印象,因参加该次会议的科研部门及高等院校的代表较多,才使中国基本统一使用"丹霞地貌"这一学术名词。
丹霞地貌以丹霞山发育得最为典型,研究也较早,以"丹霞地貌"来统称我国同类的地貌,是很自然的事!另一方面,构成丹霞地貌的岩层都是紫红色、红色的砾岩、砂岩,常形成丹崖赤壁,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称之为"丹霞地貌"名符其实,不但许多学者欣然接受这个名词,就是广大群众也乐意接受这个名词,所以"丹霞地貌"的命名是十分成功的,这对促进丹霞地貌的研究及提高丹霞地貌的知名度和开展旅游事业很有好处。
二、丹霞山的由来
丹霞山古称"烧木佛地",又称"长老寨",何时叫"丹霞山"?根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陈鸿年修的《仁化县志》所载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仁化知县陈世英写的《丹霞山水总序》中有一段话:"……或谓丹霞为烧木佛旧地,不宜更袭以名,盖李公〔李永茂XX邓州人也,古丹霞即其故居,公避乱于此,而又忧去取丹霞,不忍忘本也。"[10]《中国名胜辞典》830页,在"丹霞山"条目中,更有"丹霞山原名长老寨。……南明虔州〔今XX巡抚李永茂败退居长老寨,因此处山岩由红砂岩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颇似家乡XX邓州的丹霞山,故名。"[11] 丹霞地貌是以XX仁化县丹霞山的地貌来命名的,而XX仁化县丹霞山是否源于古邓州丹霞山就成了一个要查清的问题。为此,作者根据XX邓州市、淅州县、南召县地名办提供的线索,于1991年9月11—18日,到XX省西南部的西峡、淅州、邓州、XX、南召等县市寻找丹霞山,最后在南召县留山乡北面5—8公里找到了丹霞寺及丹霞山。该县普遍有"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之说。该处的丹霞寺建于唐,毁于元,中兴于明,开发时间远比XX丹霞早,该寺的规模很大,名气也很大。豫西南邓州、XX一带,只有此一外叫丹霞寺、丹霞山。该外也和丹霞山一样以"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来形容该山的色彩美,令人感到两者有渊源关系。古邓州与XX府曾多次分合,有时甚至称XX府时的府治就曾设在邓州,所以李永茂称南召县留山乡为家乡也说得过去。该处丹霞寺南半部及该寺西侧白虎山的南半坡皆为下第三系红色砂砾岩层;该寺东测青龙山的南半坡以南皆为下第三系红色砂砾所形成的丘陵。留山河及其支流九龙河的凹岸一般形成数米至十数米,最高可达
.
4 / 21
20米的丹霞地貌。基于上述理由,作者当时就把南召县留山乡的丹霞寺、丹霞山认为是李永茂家乡的丹霞山。但作者当时也存在着较大的疑虑,主要是南召丹霞寺以南基本的红色岩层形成的低丘陵,除局部河流凹岸以外,基本不显丹霞地貌象征,实在难以与雄伟奇险的XX仁化丹霞山相比,特别是丹霞寺北半部一直至丹霞山主峰孟垛〔,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山地,根本就不是丹霞地貌。这个疑团一直至该年12月8日,在XX仁化丹霞山召开的第一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前夕,作者阅读了会议发的材料《万古丹霞冠岭南》一书的4—6页由邝勃所写的"丹霞美号溯来由"这一部分内容之后,才使上述的疑虑及看法发生了极大的转弯和改变!兹将该书的四点依据顺序抄录如下[10]:
〔一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胡居安纂修的《仁化县志》载有伦以谅〔南海人,通政参议的诗:"水尽岩崖见,丹霞碧汉间。女娲五色石,虞舜千年山。地仙凡界,开汗梦觉关,凌风醉明月,宾主欲忘还。"伦氏作此诗比陈氏作序起码早140年以上,也就是说陈氏作序140多年前就有"丹霞"这个名字了。
〔二清雍正九年〔1731年,郝玉麟修,鲁曾煜纂的《XX通志》载:"锦石岩,在城南十七里,高数十丈,石五色间错如锦,上有大岩,深广若堂殿,又有小岩,壁上锦文如蜂房点缀,开山建庵自南〔北宋僧法云始接连丹霞山。"法云到丹霞山是在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与嘉靖三十五年相比,距550年,如与康熙三十七年相比,则距690多年。
〔三同是清同治十二年陈鸿修的那部《仁化县志》,在另一处却载:"丹霞山,城南十七里,拔起江干,踞锦江之巅,耸削千何,望之如因,城三百皆峭壁陡绝,斑斓相错,故名。"这一段话与陈世英《丹霞山水总序》所载是有矛盾的,但与一般资料所载丹霞山"远院全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则较为符合实际。
.
5 / 21
〔四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梦修的《仁化县志》载有李充茂〔按,李永茂之弟所作的《丹霞山记》说:"……一夕,与邑明经刘子望夫、松涛昆玉,太学生周于长公,茗碗夜话,语及治南二十里有

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指导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b6785
  • 文件大小39 KB
  • 时间20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