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相关解剖
.
1
胃相关解剖
.
2
(一)胃(stomach, ventriculus, gaster)
1. 胃的形态和区分:
两口、两壁、两颈附近,急转向下续为降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superior duodenal flexure)。,肠壁较薄,粘膜多较平滑,称十二指肠壶腹又称十二指肠球(duodenal bulb)。2.降部(descending part) 十二指肠上曲沿第1~3腰椎体的右侧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急转向左连接水平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下曲(inferior duodenal flexure)。降部的粘膜形成许多环形襞,在其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粘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longitudianl fold of duodenum)。纵襞的下端有一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是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之处。在大乳头上方1~2cm处有时可见有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部位。
.
26
3.水平部(horizontal part) 自十二指肠下曲水平向左横行,越过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的前方,于第3腰椎的左侧移行为升部。
4.升部(ascending part) 自第3腰椎的左侧接水平部,斜向左前上方至第2腰椎体左侧,再向前下方弯曲续于空肠,此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此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十二指肠悬肌和其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又称Treitz韧带,是确认空肠起始端的标志。
.
27
.
28
(二)空肠和回肠空肠(jejunum)和回肠(ilium)借小肠系膜根连于腹后壁,上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接盲肠,迂回盘曲成肠袢,位于腹腔的中、下部,周围有大肠环绕。通常空肠约占空、回肠全长的近侧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占空、回肠全长的远侧3/5,位于腹腔的右下部。另外,约2﹪~1m范围的回肠壁上,有长2~5cm的囊状突起,自肠壁向外突出,称Meckel憩室,其为胚胎期卵黄囊未完全退化形成的遗迹。
.
29
二、大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起始段在右髂窝
处与回肠相接,末端终于肛门,,
分为盲肠、结肠、直肠和肛管4部分。
盲肠和结肠在外形上有3个特征:
结肠带(colic bands)是肠壁的纵行肌
聚集而成的带状结构,共3条,起于兰尾根
部,沿肠管的表面纵行排列,止于乙状结
肠末端 ;
结肠袋(haustra of colon)位于相邻两
条结肠带之间,由肠壁呈袋状向外膨出而成,
在X线平片上可借此区别大、小肠;
肠脂垂(epiploicae appendices)附于结
肠带的边缘,是脂肪组织及浆膜聚集成的大
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突起。上3种结构是肉眼
区别结肠和小肠的重要依据。
.
30
(一)盲肠盲肠(cecum )位于右髂窝内,呈囊袋状,长6~8cm。盲肠上续结肠,左接回肠。回肠在盲肠的开口处,形成唇状皱襞,称回盲瓣(ileocecal valve)。此瓣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又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在盲肠后内侧壁上的蚓状盲管称阑尾(vermiform)。其末端游离,一般长6~8cm。末端的位置个体间变化较大,但根部的位置较恒定。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此点称为麦氏点(Mc Burney),急性阑尾炎时,此处常有明显的压痛。
.
31
(二)结肠结肠在右髂窝内起于盲肠,呈方框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结肠按部位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升结肠(ascending colon)是盲肠的直接延续,在右腹外侧区上升至肝右叶下方,弯向左前方移行于横结肠,弯曲部称结肠右曲(rightcolic flexure),又称肝曲。横结肠(transverse colon)向左行至左季肋区,在脾的下方,以锐角与降结肠相连,弯曲部称结肠左曲(left colic flexure),又称脾曲,其位置比结肠左曲要高,接近脾和胰尾,故左曲的位置较高较深。横结肠的活动度较大,常下垂成弓形,其最低点可达脐平面或脐下方。降结肠(descending colon)在左腹外侧区下降,至左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乙状结肠(sigmoid colon)呈乙字形弯曲,活动度较大,向下至第3骶椎平面,移行于直肠。
.
32
(三)直肠
胃肠道解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