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作文之茅山会船作文
茅山会船作文
【篇一:兴化】
兴化市
兴化市是位于中国江苏省泰州市北部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长江、淮河、黄海和京杭大运河之间的里下河地域内,是中国百强县和著名的鱼米之乡。兴化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水产12年末,全市总人口1572834人,比上年减少158人。全年出生人口16853人(含补报往年出生),比上年增加4979人;‰ ,‰ ;死亡人数19730人,比上年减少8785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 ;全市家庭户数531539万户。 全市少数民族41个,1669人。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景颇族、土族、羌族、仫佬族、布朗族、仡佬族、阿昌族等。
饮食
兴化饮食属“淮扬菜系”,烹调以炖、焖、蒸、烧、炒见长,特色菜肴有:炒乌鱼片、醉蟹清炖鸡、醋熘鳜鱼、蟹黄包子、沙沟春卷、沙沟大鱼圆、松花皮蛋、兴化熏烧、戴南香肚、安丰三腊菜等。
戏剧
兴化是淮剧的主要发源地和流行地区之一。明代兴化就有昆曲联社。清同治年间至民国初年,徽剧和京剧班社盛极一时。1946年,解放区建有农民剧团。建国后,先后成立的班社有二十多个。1955年,在兴化登记有八个剧团。剧种含淮剧、扬剧、京剧、越剧等,另有木偶剧、杂技、曲艺等演出团体。后经撤并调整,于1987年恢复兴化淮剧团至今。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兴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水乡的特色文化,留传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解放初期,茅山号子曾经唱进中南海,林湖栽秧号子“格上段”被艺术院校选入音乐教材。历代民间艺人薪火相传,大营捏面人、竹泓船艺、麦草编织等民间艺术长盛不衰。庙会等传统文化习俗,随着时代变迁被赋予新的内涵,荡湖船、高跷、莲湘、龙舞等传统文化节目不断推陈出新。
方言
兴化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通泰片。明初,大批苏州移民迁入,因此兴化方言亦含有吴语成分。
教育
兴化自古重视教育发展,目前拥有从学前教育到普通高中的完整体系。 古代教育
兴化学宫(范仲淹创办)、昭阳书院、文正书院、文明书院、景范书院、石鹿书院、正心书院(草埝)、明性书院(西团)、仕优书院(西团)、诚意书院(白驹) 文学
3
明清时期文学、书画大家辈出。主要有明后期,诗文主张复古的“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的宗臣;清代扬州八怪代表画家郑板桥和李鱓;著名文艺理论家、《艺概》作者刘熙载等。
自北宋范仲淹公任兴化知县后形成独特的景范文化。
孔尚任名剧《桃花扇》在兴化古城拱极台完成。
自1980年代初,高邮籍作家汪曾祺复出文坛后,在至今的30余年时间内,一大批生于里下河长于里下河的作家,携其“里下河式书写”相继登上文坛,汇聚形成里下河作家群。众多优秀作品先后问鼎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全国重要文学奖项,引起文学界广泛关注。一个正在成长的“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标志已经形成。其中,兴化籍人士有毕飞宇、费振钟、王干、顾保孜、朱辉、庞余亮、顾坚、刘仁前等,创造了文学领域的“兴化现象”。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个: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山作文之茅山会船作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