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真和内在精神的本质同样重要。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探讨创作者的生命力和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的关系,强调主客观的统一。刘勰提出的“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约秀”,表达了外露的形式和隐藏的内涵的结合,这种直接和间接,单纯和丰富,有限和无限,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给予观者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能够使观者获得丰富持久的美感。
4
  西方哲学的发展,因为多个国家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以及宗教因素的影响,哲学在唯心和神秘主义上徘徊了多年,美学也受到影响,西方的艺术重视模仿,重视再现,所以他们特别。而在中国却自古以来就着眼于自然,并重视结合事物的两面看待问题,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古典美学非常可贵的一面。
  在这些文人墨客所提出的见解的基础上,中国美学中最终发展出了“意象”这个特别重要的概念。这也是叶朗的美学观念核心。“意象”则就属于上述一系列内在感受的“意”和外在观摩的“象”的统一。“审美意象”,则用来概括了中国审美中这种难以言尽的辩证特色。
  这样的审美意象,体现在中国绘画、书法和诗歌中。比如中国最具特色的水墨山水画,山水画不仅要重视留白,其实唐代之前的山水画都是有青绿着色的,比如非常有名的千里江山图(图)。在唐代逐渐用水墨代替了颜色。因为画中要体现“虚实结合”,体现“道”,而“道”是最朴素的,包含自然的所有颜色。水墨的颜色正如“道”一样朴素,用水墨表现山水,实则是蕴含了自然中最丰富的色彩。《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意思是画面如果用彩色表现画面,就背离了造化自然的本性,用人工破坏了自然。这样是不好的。中国的绘画追求自然,也就是追求“真”,而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真”不仅追求真实地描绘形象,更在于表现造化自然的本体和生命。
5
  在诗歌极盛的唐代,这种对“意象”的领悟获得了更高的发展,诞生了“意境”这个重要的中国美学范畴,“境”是在“象”的概念之上的,刘禹锡说过对“境”的规定:“境生于象外”,“象”是有限的、具体的,那么若突破这有限的“象”,就由有限进到无限,更加接近了统一有无的道的概念。这样,结合了“象”与“象外之象”的统一,就是“境”了。“意”和“境”组合成的“意境”,揭示了一个更全面的审美境界。这个境界对审美主体和客体都适用。创作者不但要表现造化自然,同时要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有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加以自己的理解创造,集中、提炼、概括后产出作品。带给观者一种超然的感受,领悟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规律。
  直到清朝,中国古典美学都有着上述这种我们如今听起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色,在意境说的基础上,宋元时期陆续提出的“逸品”,“涵咏”,“韵”,“妙悟”等美学范畴,都延续了这种对立统一,于自然中见真谛的风格。
6
  到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影响了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变化,一些带有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色彩的理论出现,对尊崇古典章法,儒家传统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造成了冲击。文人们开始提倡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fjmvg964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