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doc1元好问: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科考过客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元好问出生在山西忻州农村一个书香世家。因为叔父无子,七个月大时,他便被过继给叔父,从此跟着做官的叔父在各个任所辗转。叔父待他视若己出,常常抱在膝上教他识字念书。而他天资聪颖,学东西极快,七岁时便能写出让人惊艳的诗句,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11岁时,元好问得到某翰林学士的赏识,对方爱其才能,收其为徒。16岁时,元好问第一次参加科考。那时他信心满满,觉得一切尽在掌控中。虽一路风餐露宿,他的心却若天上流云,轻盈纯净,沿途的所见所闻都幻化成他笔下的诗句。一日行至山间,他看见两只大雁从头顶悠悠飞过,忽然其中一只雁中箭落地,另一只雁则哀鸣不已、在低空徘徊不去,待确定落地之雁再不可能翱翔天空时,它扑腾着翅膀,快速向高空飞去。元好问以为天空中那只大雁将独自远行,谁知它在高空敛了翅膀,硬生生从高空摔下来,当场身亡。这一幕令少年元好问感动不已,他从猎雁人手中买过那只殉情的雁,小心翼翼地将它葬在汾河边上,并立碑刻下“雁丘”二字。2那时的元好问内心柔软,对世间万物都怀着一颗悲悯之心,相信一切的美好和善良,并为这只殉情的雁写下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感伤诗句。可惜,生活并不会因为一个人善良而厚待他许多,纵是元好问诗才无双,纵是身边人都对他极为赞赏,也不能保证他会金榜题名。那次科考,他落榜了。在那样的时代,科考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心灰意冷的元好问没有时间悲伤,他必须打起精神,迎接再一次与风浪搏击的时刻。从16岁到19岁,他一边在学堂念书,一边参加科考。只是谁都没有料到,这个堪称神童的少年居然一次又一次落榜。科场接二连三的失利,磨去了元好问的少年锐气。他知道这世间总有一些事,是自己无法手到擒来的。他还需要学更多东西。之后,他回到故乡,住在离祠堂几十里远的遗山,在那里日夜苦读,并自号“遗山山人”。若生活就这般平静无波,或许几年以后,他会再次扬帆起航,迎接命运新的挑战。可惜他生在金末元初那样的乱世,注定要经历更多的苦难。一夜之间,蒙古大军汹涌而来,屠刀举起处,多少人头落地,民不聊生。元好问的兄长也在这次灾难中丧生。为避兵祸,元好问只得离开家乡,举家迁往河南。3文臣提笔安天下,武将马上定乾坤。经过战乱的洗礼,元之问第一次有了精忠报国的念头,也第一次知道,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狭隘可笑,居然会为科考失利而灰心丧气。只是,报国的捷径仍是走科考这一条路。而从23岁到28岁,元好问一次又一次前往科场,又一次次铩羽而归。想报国,却敲不开那扇紧闭的门,眼看山河破碎,蒙古铁骑肆无忌惮,百姓流离失所,元好问心里如压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喘不过气来。他唯一的宣泄方式,就是提笔写下一首又一首诗词,把满腔的忧愤、浓烈的爱仄韵脚里。这些喷薄而出的诗句得到了朝中众多名贵的赏识,他因此名震京师,成为街谈巷议的“元才子”。官场漩涡多年的苦读终于得到回报,32岁那一年,元好问进士及第。历尽千帆,终于得偿所愿,他已经不记得这是自己第几次参加科考了,也不记得这段路他走得多么跌宕起伏。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等来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次中举居然横生枝节。因为科场纠纷,他被人诬陷为因与主考官有私交才能中举的。一个帽子扣下来,等于否定了他所有的才华与努力,他原本热情澎湃的心顿时黯淡下来。或许因为这条路走得太不容易
元好问: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