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烽火连天爱依依.doc1冼星海,烽火连天爱依依1937年10月初,武汉街头的滚滚人流,裹挟着一位身体颀长的青年男子匆匆前行,清瘦、干净、优雅,眉宇间的忧郁如一朵轻云,笼罩着雨后的春山。七七事变后,日军的铁蹄步步紧逼,平津沦陷,上海沦陷,南京沦陷,神州大地哀鸿遍野。千年古城武汉一时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各地的抗日志士、文艺人才齐聚武汉,江城空前繁荣。音乐家冼星海应周恩来和郭沫若之约,踏着连天烽火,披着桂香枫红,来到了武汉。他的心是苍凉的、悲怆的:大好河山蹂躏在敌人的铁蹄下,同胞的血泪染红了江河湖海,而情投意合的钢琴家女友,迫于豪门家庭的压力,嫁作他人妇。他的心如寸寸山河,寸寸破碎。他只想把一腔热血,投入到越燃越烈的抗日救亡中。音符成了他射向侵略者的子弹,歌声就是他唤起全国参战的号角。那段日子,他负责抗战文化宣传,仅抗战歌曲就谱了62首,几乎首首脍炙人口。他参加抗战演剧二队的活动,组建海星歌咏队,当指挥,又教唱歌曲,每一个细胞,都为音乐亢奋,为抗战悸动。他还多方奔走,在著名音乐家张曙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全国歌咏协会,把在武汉的全国歌咏界人士统一到抗战行列里来。他把武汉变成了一座“歌咏之城”。那时,23岁的钱韵玲在武汉第六小学任音乐老师。她的父亲钱亦石是2中共早期党员、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钱韵玲从小随父亲在上海读书,并和母亲经常为地下党传送信函。七七事变后,她回到湖北,成了抗日救亡宣传第一线的骨干。对冼星海,她并不陌生。早在三年前,冼星海在上海创作《战歌》,录制唱片时,担任合唱的是上海新华艺专的学生们,钱韵玲作为合唱队的一员,与这个崭露头角的海归音乐才子有了数面之缘,只是,她认得他,他却未必记得她。在武汉重逢,她是欣喜的。他教唱歌,她学得认真又投入;他当指挥,她在离他最近的地方,随着他的手势抑扬顿挫。相处的日子不少,交谈却不多。他才华横溢,如明星般耀眼,尽管他从未注意到她,但只要在他身边,她便觉得这个烽火连天的世界,也有容她爱和浪漫的小小角落。硝烟下的江城,只有爱是温暖的港湾1938年初,钱亦石率战地服务团去浙江工作,因劳累引发疾病,回到上海后不幸逝世。消息传来,举城哀恸。武汉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钱亦石是冼星海非常尊敬的师长,骤闻噩耗,他悲痛不已,当即挥笔写了一首挽歌。挽歌写好后,冼星海要把歌谱交给歌咏队排练,要在追悼会上咏唱。歌咏队派了一位姑娘前来取歌谱。姑娘皮肤白皙,气质高雅,眼角眉梢尽是悲戚哀伤,当她捧读歌谱“不灭的火,永生的石,同垂不朽,亦血亦铁”后,顿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如一枝泣露幽兰。冼星海关切地询问,姑娘哽咽着告诉他,钱亦石是她的父亲。3此后,冼星海和钱韵玲的交流便多了起来。不久,著名演员金山来到武汉拍电影,准备在东湖取景拍摄。金山一直非常欣赏冼星海的艺术才华,不仅让冼星海担任影片配乐的作曲,还让他在电影中饰演一个角色,并在冼星海的引荐下,让钱韵玲饰演另一个重要角色,拍摄电影的日子里,冼星海和钱韵玲朝夕相处,擦出了爱的火花。在5月14日的日记里,冼星海袒露了对钱韵玲的爱恋之情:“韵玲拿热水来给我洗脚,拿靴子给我换,我觉得她心地很好。不仅纯真可爱,而且外表美,又能处处表现出来。我不禁很感动,甚至我要爱恋她起来!”冼星海郑重地把影片插曲《江南三月》献给钱韵玲。酷爱音乐的钱韵玲感动至极。这一年,冼星海34岁,钱韵玲24岁,当年7月,他们订婚。战火
冼星海,烽火连天爱依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