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反“东方主义”立场.doc1解读《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反“东方主义”立场摘要《黑暗的心》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丛林冒险小说的代表著作之一。有学者认为该部小说反映了康拉德持有强烈的亲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负面思想。本文用爱德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东方主义”,从自然环境和种族角度,对该小说的“他者”身份进行解读,从理论上证明康拉德是位坚定的反“东方主义”者。关键词:《黑暗的心》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他者”《黑暗的心》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声誉最高的一部中篇小说,自20世纪初问世以来,备受西方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青睐。《黑暗的心》不仅浓笔重彩描写了主人公马洛讲述自己年轻时到非洲刚果河流域冒险的所见所闻所想,还以厚重的墨色详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悲剧性人物――白人库尔兹――在邪恶贪婪的人性驱使下,由“白”变“黑”、由“传道”有志之士变成野心勃勃的欧洲殖民者过程。中西方不少评论家和学者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了研究和评论,但其中一些人却对康拉德作出了负面评论。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对康拉德本人和作品研究颇深,并著有《约瑟夫?康拉德与自传体小说》一书。通过解读康拉德的作品,萨义德认为他既有亲殖民主义又有反殖民主义的一面;尼日利亚著名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奇努阿?阿切贝对该小说进行了种族主义的研究,认为康拉德有种族偏见,是一位“彻底的种族主义者”。而本文拟用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东方2主义”,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种族两个方面对该小说的“他者”身份进行细致解读,以理论证明康拉德反“东方主义”的坚定立场。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和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和“他者”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术的研究方向发生重大变化,由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为后殖民主义的问世提供了强大理论背景,在西方国家掀起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热潮。后殖民主义是“对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在文化上、政治上以及历史上不同于其旧有殖民地的差别(也包括种族之间的差别)的一种十分复杂的理论研究”。20世纪四五十年代后,殖民地国家基本摆脱宗主国的政治控制,实现国家独立,但宗主国仍通过各种各样非暴力新手段对原殖民地进行支配。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宗主国的非武力手段主要包括政治强权、文化霸权进而文化殖民、剥夺“话语权”等方式。它主要涉及殖民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的经济、文化、种族、性别和阶级等敏感问题,强调对文化、知识、语言等方面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并对这些现象进行披露和猛烈抨击。后殖民主义理论是第三世界国家反对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种文化反抗策略,是为了获得和西方“主流”权力平等对话的软途径。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包括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和“他者”身份、斯皮瓦克的“属下”和“发声”以及霍米?巴巴的“杂糅”和“模仿”。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法侬的“民族文化”、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是该理论的主要基础来源。三位代表人物被誉为“后殖民主义“三巨子”。其中,爱德华?赛义德是最颇具知名度的一位,他的“东方主义”和“他者”身份理论成为后殖3民主义理论的中流砥柱。1935年,赛义德出生于巴勒斯坦,1951年赴美求学,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美国当代重要的批评理论家。赛义德一生的著作很多,《东方主义》和《文化和帝国主义》是最核心的两部。《东方主义》的发表标志着后殖民主义的成熟。赛义德在该书中写到,“
解读《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反“东方主义”立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