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
传世名著百部之百喻经
名著通览
《百喻经》是一部以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
《百喻经》的最末一句为:“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由此可知,本书为古印度佛教迦牟尼佛曾在王舍城鹊封竹园中举行法会,当时和会的有诸大比丘、菩萨, 万人,内中的500 名异学梵志向佛陀提了一连串问题,佛祖一一解答,令他们心意开解,求受五戒(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并证悟了须陀洹果(即预流果,指通过思悟四谛之理而断灭三界见惑后所到达的最初修行果位,据称修行者从此便可进入无漏的圣道之流)。此后佛祖又要为他们广说众喻。(精品文档请下载)
这种表达和其他佛经于经首描绘佛说法时的时间、地点、参加法会的徒众,及讲说该经的因缘的体例相一致,故宋元明藏均收入了这300 多字,但这篇引言却又和书末伽斯那所撰偈颂中的文义不符,所以我们也认为引言为后人所加之说可信。
(精品文档请下载)
引言之后即是本书的主体:98 “百喻"为名,《出三藏记集》也称“一部凡一百事”,那么全书理应搜集有100 篇譬喻,但今本实际上只有98 “百喻”所举可能是就约数而言,但终究是否果真如此,还是译者漏译,抑或于流传中佚失,今已无从考定。不过也有学者,如鲁迅先生,提出假设将98 篇譬喻和卷首引言及卷末偈颂统一计算,那么恰为百数。这种解释也可聊备一说,但这两段文字终究不是寓言故事,以之凑足百数未免过于牵强。(精品文档请下载)
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98篇譬喻均由故事和说教两部分组成:故事是先导,是说法的手段;说教是终结,是撰者编书的目的所在。(精品文档请下载)
98 篇中动物寓言仅5 篇,为第48“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第54“蛇头尾共争在前喻”、第83“狝猴喻”(狝,有些版本作“猕”,今从底本)、第88“狝猴把豆喻”、第95“二鸽喻”。这5 篇寓言将动物拟人化,赋和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读来新颖有趣。但这里动物们所比较的人却并非睿智机敏的智人,而是愚痴乖戾、蠢笨无能的痴人.(精品文档请下载)
直接嘲讽痴人的故事有93 那么,占绝大多数,它们所摹画的全是些幽默可笑、滑稽荒唐的事情。故事的戏剧性在于痴人自有一套愚人的思想方法和处世规那么:所思所虑明明是错误,却还自以为高明;所作所为虽极其粗憨迂阔,,对他们的执著自不免或欷歔嗟叹,或嗤之以鼻,但同时也必定会心有所悟。
(精品文档请下载)
譬喻后半段的说教部分正是要帮助读者参悟的。伽斯那之所以编撰《百喻经》,不是因为他对那些故事有什么特殊的爱好,而是想借助故事说明佛教的道理,所以他在每个故事的后面都发了一段议论,以指点读者。(精品文档请下载)
说教部分的内容可以大概分为几类:
其一是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如第1“愚人食盐喻”中批驳外道妄滥绝食,白白损害身体而无益于道。
其二是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内中的详细原因很多,可以总的概括为痴人具有贪、嗔(书中原文作“瞋”)、痴三毒,正是这三毒使痴人的言行除可笑外,还时常可鄙。(精品文档请下载)
其三是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佛陀认为除灭三毒的根本方法是皈依佛教、解悟佛理,并精进实修,修习过程中又要勇于发露忏悔,不能因为犯一戒而更犯众戒,毁坏道业.(精品文档请下载)
其四是奉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在小有财物时就要勤于施舍,不要指望家资巨富时再行善举,因为时运难料,将来之事幽不可测,也许不会再有积功累德的时机。(精品文档请下载)
“送美水喻"即讲说了“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道理。
《百喻经》,伽斯那引用两那么有关药物的比喻,对九十八篇譬喻中故事和说教部分的关系,和他纂集本书的旨趣作了形象化的说明,其中阿伽陀药一喻尤其恰切。(精品文档请下载)
阿伽陀药是印度传说中的一种“功兼诸药”的奇药,平时以树叶包裹保存,施用时将树叶中的药剂涂于患处,空树叶自然便被扔掉。伽斯那认为譬喻中的故事就象那裹药的树叶,说教部分宣讲的佛法才是那真正有价值的神奇的药物,读《百喻经》的人应当着重领会譬喻中所讲的佛教道理,并像用毕药剂便丢弃树叶一样,,其真正看重的还是后面的说教部分,弘教布道的目的十清楚显。(精品文档请下载)
《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幽默,含义广博深化,很受中国人民的喜欢,因此流传极为广泛,各朝大藏经也均予收录,于此不再赘述,这里我们仅就本世纪出现的几种单行本略作介绍。(精品文档请下载)
近世《百喻
《百喻经》全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