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的概念和流行病学急性肾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是指肾小球滤过功能在数小时至数周内迅速降低而引起的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含氮废物蓄积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分少尿型和非少尿型。少数患者可无症状,仅在常规生化检查时才发现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升高。由于人种,流行病学,经济水平,医疗条件等因素存在差异,而且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诊断标准,造成了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的统计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一般研究认为急性肾衰竭的发病率为1~25%,且呈逐步上升趋势。/100000;/100000,急性肾衰竭已经成为住院患者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一项多国家,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发现在ICU中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急性肾衰竭患者占总患者数的5~6%,且与高医院死亡率相关。感染性休克是急性肾衰竭最主要的病因。一、病因和分类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广义上讲包括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三种类型,狭义上讲ARF即指急性肾小管坏死(ATN)。(一)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容量、低心排出量所导致。此时患者肾脏组织结构尚正常,恢复肾脏血液灌注和肾小球超滤压后,肾小球滤过率(GFR)也很快恢复。:在正常情况下肾脏的血流93%供应肾皮质,7%供肾髓质,在肾缺血时肾脏血流重新分配,主要转供肾髓质使肾小管肾小球功能丧失。具体原因有(1)消化道失液:如呕吐、腹泻等。(2)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大量出血引起休克和血容量不足,致肾灌注不足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肾小管变性、坏死,是常见急性肾衰竭的原因。(3)皮肤大量失液:见于中暑及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血容量。(4)第三间隙失液:如大面积烧伤,腹膜炎,坏死性胰腺炎,大量液体进人第三间隙引起严重血容量不足。(5)过度利尿:利尿可引起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等。:主要由于心排血量严重不足而致肾灌注不足,常见于:(1)充血性心力衰竭。(2)急性心肌梗死:尤其合并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更易合并急性肾衰竭。(3)心包填塞:此时心脏充盈受限,体循环淤血,严重影响心排血量。(4)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5)大面积肺梗死。(6)严重心律失常。:感染性休克或过敏性休克时有效循环血量重新分布,造成肾灌注减低。:见于应用血管收缩药如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大手术后及麻醉时;肝肾综合征;前列腺素抑制剂引起前列腺素分泌减少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及布洛芬等。(二)肾性急性肾衰竭:系指原发病就在肾脏本身,由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病变所致,实际上所有导致肾脏微循环受损的疾病均可诱发ARF。具体分四大类: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及肾小血管疾病、急性间质性肾炎、肾血管病变。:包括缺血性,肾毒性,溶血性等病因。多见于各种休克、急性溶血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肾毒性物质在急性肾衰竭病因中占重要地位,在临床中很常见,具体包括(1)抗生素:如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妥布霉素等。(2)造影剂:包括各种含碘造影剂。(3)重金属盐类:如汞、铅、铀、金、铂、砷、磷等。(4)工业毒物:如氰化物、甲醇、酚、苯、杀虫剂、除草剂等。(5)生物毒:如蛇毒、蜂毒、斑螫毒、鱼胆等。(6)其他:环孢素A,大剂量静点甘露醇等。:如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急性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全身性小血管炎、狼疮性肾炎、IgA肾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是一组引起肾间质损害的疾病,病因非常复杂,常见的如肾脏感染性疾病,肾脏毒性物质,X线长时间照射及各种药物中毒引起肾间质损害。:如恶性或急进性高血压,肾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腹主动脉瘤,肾静脉血栓形成等。(三)肾后性急性肾衰竭:是指肾水平面以下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如肿瘤、结石、前列腺增生等)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双侧输尿管结石或一侧结石对侧反射性痉挛。:见于结石、狭窄、后尿道瓣膜。。。。:盆腔肿瘤压迫输尿管、膀胱、尿道等。二、临床表现(一)少尿或无尿期一般为7~14天(平均5~6天,长者达1月以上)。少尿期越长,病情愈重,预后愈差。常见以下改变:,每日尿量维持少于400ml者称为少尿,少于100ml者称为无尿。持续无尿者预后较差,并应除外肾外梗阻和双侧肾皮质坏死。由于致病原因不同,病情轻重不一,少尿持续时间不一致。一般为1~3周,但少数病例少尿可
重症医学科诊疗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