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季氏将伐颛臾1.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
兰溪市第五中学 王建群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并理解两个固定句式:“无乃……和"“何以……为”。 可以准确并纯熟地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2、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展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
孔子( )曰:“求!无乃尔是过和?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A、勃然大怒地 B、直言不讳地
(学生各抒己见,给出自己明确的选择)
面对冉有的模糊其辞地话语,孔子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学生的缺乏之处,接下来同学考虑,孔子反对的理由有哪些?
孔子驳,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晓之以礼
理由       ③颛臾和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不当伐
【第二次对话】
(学生自由诵读并作出初步判断)
1、冉有( )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A、言不由衷地 B、无可奈何地
孔子( )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和?"
A、语重心长地 B、旁敲侧击地
(学生各抒己见,给出自己明确的选择)
对冉有的辩白及推卸责任,孔子语重心长地给予了反驳。“尔言过矣”“是谁之过和?"两个“过”字直接说明孔子的态度: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孔子驳:
先引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展有效的阻止,假设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抓住要害
再作类比: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
(季氏主战,家臣有责,不可袖手旁观)
后设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和?
(猛兽为患,玉毁匣中,当人为所致。季氏放肆胡为)
引用和运用形象的比喻,都意在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晓之以理
【第三次对话】
(学生自由诵读并作出初步判断)
1、冉有( )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A、强词夺理地 B、理直气壮地
2、孔子( )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那么安之。今由和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怒不可遏地 B、一针见血地
(学生各抒己见,给出自己明确的选择)
面对冉有的强词夺理。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的本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学生再次齐读,理清孔子反驳的思路)
孔子驳:

季氏将伐颛臾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rozn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2-03-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