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情用教材教”——执教《翠鸟》有感
前言:
教材是什么?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链接摘录:
教材是什么?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托,以“把握学情用教材教”——执教《翠鸟》有感
前言:
教材是什么?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链接摘录:
教材是什么?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主阵地,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指导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陶冶情操,端正孩子对个人、他人、社会的态度,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一切的目的都要通过教材的正确使用来达到。
要实现教材的举一反三,对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文当作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读说”“读写”的迁移训练,这才是读写结合的实质,也才能真正使学生做到举一能反三。
今天的交流我以“把握学情用教材教”为题,将执教《翠鸟》一课的心得和大家分享。
怎样将教材看作例子?我的体会首先是:
一、熟知《课程标准》,知晓教材的使用要点。
教师应该知道《课程标准》对学生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达到的、养成的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这样,拿到教材,脑子里就会自然浮现出教材本身以及教材以外的一些东西,才会对这些教学素材进行有意义的整合。
《翠鸟》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
《翠鸟》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通过对翠鸟美丽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活动时机警、敏捷的特点描写,最后归结到对翠鸟的喜爱,层次非常清晰。
本文作者观察细致、表达有序、描写生动,语言表达独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语感、指导习作的好课例——知道教材怎么用。
教师对教材有了初步的印象,知道教材怎样教?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情感认知又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和大家交流我对“把握学情”的认识和体会:
二、紧扣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难点
进行学情分析,我习惯把每节课的重难点作为学情分析的基本依据。哪些是教学的重难点?除了教参提示,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谨记“三讲三不讲”原则。
“三讲”: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
“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学了也不会的不讲。
“三讲三不讲”原则告诫我的是“不当讲却讲”是失误,若“当讲不讲”则是失职。因此,“当讲”与“不当讲”关键要看讲的内容是否服务于学,是灌输还是启发,是告知结论还是梳理思路,这需要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去感悟和提升。
进行学情分析,我的做法是: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三者连贯一致,持续跟进。
《翠鸟》课前学情预设:
《翠鸟》教学重点是了解翠鸟的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教学难点是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我预设了以下的学情关注点:
?
请问老师们见过翠鸟吗?回答没见过的恐怕是大多数。因此,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我想大多也没见过。那么既然这是一种不为大家熟悉的鸟,那么我想利用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情景创设,会有一定效果。
《翠鸟》执教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