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血管性溃疡(老烂腿)
下肢溃疡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慢性下肢溃疡更属于疑难病症,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溃疡甚至会“癌变” 或需要“截肢”。
在所有的下肢慢性溃疡中,静脉性烟后,进入体内的烟碱促使血管收缩。统计表明,脉管炎有吸烟史者占60%-95%,而且戒烟后能使病情缓解,再度吸烟又能转剧。
2、感染:当人体受到霉菌感染的产生了免疫反应,其后果是血液中导致血液凝固的成份增高,容易产生血栓阻塞血管。
3、激素影响:据最近报道,前列腺素E(PGE)有舒张血管、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前列腺功能紊乱或在青壮年时期频繁的性生活使前列腺素随精液而大量丢失,以致体内前列腺素量相应减少,就有可能促使周围血管舒缩失常,血栓形成,继发炎症。
4、周围血管外科疾病一旦发病在小腿处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部的足背动脉、上肢的桡动脉、尺动脉,最终导致血管狭窄闭塞进而诱发溃疡。
静脉性溃疡临床症状和分类分级
静脉性溃疡的症状
老烂腿的特点是经久难以收口,或虽经久收口,每易因损伤而复发,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经常并发于下肢静脉曲张的病人,因长时间站立工作或负担重物,复因下肢皮肤受到损伤、虫咬以及湿疹等诱发,好发于小腿下1/3处,内侧多于外侧,本病反复发作,发作时先痒后痛,病变早期,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足背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间歇性跛行,进而干脆不能行走,行走时疼痛难忍,以后又出现休息时也疼痛,严重时患者可因疼痛难忍而彻夜难眠。继则破溃形成创面;少数多年不愈的溃疡,创口呈菜花状时,多为癌变征象。
1、老烂腿初期(局部缺血期):患者表现出患肢麻木、发凉、怕冷、沉重,足趾处有针刺痛,小腿出现间歇性疼痛、跛行等,患肢动脉脉搏微弱或者消失。
2、老烂腿中期(营养障碍期):患者缺血更加严重,开始出现麻木、发凉、怕冷、并且伴有静息痛。患肢皮肤常呈潮红色、紫红色或苍白色、足部皮肤干燥、脱皮、趾甲生长缓慢、增厚变形、汗毛脱落、小腿肌肉有萎缩现象、患肢动脉搏动消失。可有情绪不安,头晕腰痛,筋骨松软之症。
3、老烂腿后期(坏死期):患肢出现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患肢由于长期血供不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疼痛剧烈难忍,全身症状常见有发热、口干、食欲减退、失眠、便秘、尿黄赤等症状,出现较为严重的腿部溃疡,诱发骨髓炎等危害。
静脉性溃疡分类:
下肢溃疡中的95%是由缺血、郁积或神经性原因造成;
1、缺血性溃疡:好发于肢体远侧即趾(指)和足根,疼痛剧烈,晚上尤甚,下垂肢体可缓解,溃疡边缘开始不规则,后来呈锯齿状,底部有不健康的灰白色肉芽组织覆盖,周围组织呈慢性缺血改变。
2、郁积性溃疡:好发于小腿中下部,呈单发或多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溃疡浅,边缘坚硬,呈斜坡状,底部的肉芽组织比较疏松,表面高低不平,上覆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呈深褐色色素沉着,并有水肿、湿疹、瘙痒等郁积性皮炎表现。疼痛较轻,抬高患肢及清洁伤口后明显缓解。
3、神经性溃疡:好发于跖趾关节、踝关节、胼胝受压处、足根、小趾关节等处。溃疡呈圆形,边缘呈围墙状,腔深而有粗糙的肉芽组织,分泌物稀薄而有恶臭。周围组织可发生萎缩,常无明显痛觉。
静脉性溃疡临床分级
零级:皮肤无开放性病灶。表现为肢端供血不足,颜色发紫或苍白,肢端发凉、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肢端刺痛或灼痛,常伴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
一级: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水疱、血疱、鸡眼或胼胝,冻伤或烫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引起的浅表溃疡,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组织。
二级: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有轻度蜂窝组织炎,多发性脓灶及窦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间隙扩大,造成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或坏疽,脓性分泌物较多,足或指趾皮肤灶性干性坏疽,但肌腱韧带尚无破坏。
三级: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组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足或少数足趾干性坏疽,但骨质破坏尚不明显。
四级:严重感染已造成骨质破坏、骨髓炎、骨关节破坏或已形成假关节,部分足趾或部分手足发生湿性或干性严重坏疽或坏死。
五级: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或缺血,导致严重的湿性或干性坏疽,肢端变黑,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
老烂腿的危害:
老烂腿是主要是由于下肢静脉血管压力升高,导致血流的动力学改变,血液堵塞出现静脉炎,使得血流缓慢、阻滞、淤积,血管壁增厚,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栓形成,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受外伤破皮溃烂而形成溃烂,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老烂腿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点;
1疼痛:行走时疼痛难忍,间歇性跛足,甚至不能行走,后期会出现休息时也疼痛,严重时患者可因疼痛而彻夜难眠。
2皮肤变化:溃烂周围皮肤发生萎缩呈深褐色,色素沉着并有水肿湿
下肢血管性溃疡(老烂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