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抗感染免疫临床免疫学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48页
方式
非特异性免疫 基础
特异性免疫 加强
抗感染免疫
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的免疫防御功能
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48页
一物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最常见
血清过敏性休克
动物免疫血清最常见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48页
三、临床常见疾病
(二)呼吸道超敏反应
吸入
花粉、尘螨、动物毛屑等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48页
花粉过敏症的发生机制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48页
三、临床常见疾病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食入
进食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48页
三、临床常见疾病
(四)皮肤超敏反应
药物
食物
寄生虫
冷热
荨麻疹
湿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48页
(一) 查明抗原,避免接触:
询问过敏史和皮肤过敏试验
(二)脱敏疗法:
对抗毒素皮试阳性者,采用小剂量、短间隔
(20-30min),多次注射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
一、预防原则
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48页
二、治疗原则
减敏疗法对已查明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采用小剂量、长间隔(1周左右)、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
药物治疗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拮抗生物活性介质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48页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亦称为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特点:
抗原和抗体主要在靶细胞上结合发生反应
补体、抗体参与,主要IgG、IgM
组织细胞受损伤
激活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三条途径
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48页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48页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48页
二、临床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相符合的错误输血引起
临床表现:胸闷、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发绀、血压下降
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48页
二、临床常见疾病
新生儿溶血症 母子Rh血型不同引起
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48页
二、临床常见疾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48页
二、临床常见疾病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现在学习的是第35页,共48页
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IC)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特点:
1、抗原多为可溶性抗原
2、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引起
3、补体抗体参与,抗体主要为IgG、IgM
4、引起小血管和周围组织炎症
现在学习的是第36页,共48页
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
1、大分子不溶性IC 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2、小分子可溶性IC 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
3、中等大小分子IC 易发生沉积
现在学习的是第37页,共48页
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
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是致病的关键
发生机制
1、中等大小IC形成与沉积
2、中等大小IC的致病作用
激活补体→产生C3a、C5a →吸引中性粒细胞
→过敏毒素作用
引起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微血栓
现在学习的是第38页,共48页
一、发生机制
一、发生机制
现在学习的是第39页,共48页
二、临床常见疾病
1、血清病:
通常在初次大剂量注射抗毒素后1—2周发生。
表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和蛋白尿
一过性反应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
IC沉积于肾小球基膜所致
现在学习的是第40页,共48页
二、临床常见疾病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3、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某些病毒或支原体持续感染下,机体产生变性IgG,并剌激机体产生抗自身变性IgG的抗体,称类风湿因子。
4、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抗核抗体,与相应核抗原结合形成IC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所致。
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抗感染免疫临床免疫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