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制度评价论》口周和风摘要:《制度评价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对制度评价理论和实践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也进行归纳和创新,视角新颖,观点具有前瞻性。本文结合当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对《制度评价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客观评述,在此基础上强调制度评价的重要性,并提出制度评价是制度生命力的保障。关键词:制度评价;制度生命力;全面深化改革收稿日期:2016—04—30作者及单位:周和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四川成都,610071)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8—679{2016}03-0089-02什么是制度?怎么形成好的制度?要对此问题进行准确界定是有相当难度的。埃里克·弗鲁博顿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准绳,“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个人行为沿着特定的方向提供一种指引”;奥斯特罗姆认为,“‘制度’可以被定义为一组运行规则,它们是用来决定在一些场合谁有资格作为决策,什么行为是允许的或者要被限制的,什么样的可以被采用,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程序,必须或者不必提供什么信息,应该如何根据个人的绩效制定支付条件”。林林总总的定义,都说明制度的作用体现在对不同组织、不同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的界定中,在于形成一种激励结构。这种激励结构既可能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可能与之相反。正如哈耶克所言:“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做好事。”因此,如何让制度形成“正激励”就成了制度研究的主要方面,其关注的焦点也集中于“好”制度的形成机理。建构主义基于人的理性能力,认为可以建构一套合理的制度体系;演化主义则坚持制度的自发演进的能力。无论两者观点是否全面,“好”或“坏”的制度都需要有效的制度评价体系来评价,这是制度生命力的保障。之所以称之为“有效”,说明了制度评价本身也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无论评价主体和客体,还是评价的标准及方法,都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演进规律,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正是<制度评价论>一书的研究目的和价值所在。作者基于哲学视角,辩证地阐述了规则与价值观的关系,回答了如何认识制度评价的主客体、如何选择制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不同的制度评价模式和机制是如何确立和运行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这无疑为我们认识制度的“好”与“坏”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中国38年的改革之路,也是制度变革的38年,尤其是经济制度发生了重大转变。之所以我们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因为我们能够不断地形成“好”的经济制度。在改革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对制度的认识不断加深,价值观不断演进,评价标准不断提升,评价方法更加科学,从改革初期的“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的“五大发展理念”。我们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评价体系,发现了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从而推动制度变革。新的制度体系激发了技术进步、加快了投资积累、实现了更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从而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正如诺斯在(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所提出的,“制度创新或变迁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增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圈万方数据■塞丝皇塾宣-长”。《制度评价论》不仅从哲学理论层面探讨了制度评价,更有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总结和分析。该书作者在探讨制度评价中,特别强调制度存在的合理
制度评价是制度生命力的保障——评《制度评价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