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与霉菌毒素的食品污染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44页
污染食品的情况
影响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因素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黄曲霉毒素与人体健康
预防措施
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44页
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食品
概况
有毒代谢产物,可引起牛烂蹄病,可引起后腿变瘸、蹄和皮肤联结处破裂、脱蹄。是一种血液毒,毒性也较大,尚不能排除致癌的可能性。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44页
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卫生学意义
引起食品变质。食品霉菌污染程度及卫生质量评定:
霉菌毒素引起人畜中毒。霉菌毒素引起的中毒大多通过被霉菌污染的粮食,油料作物以及发酵食品等引起,而且霉菌毒素中毒往往表现为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有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44页
黄曲霉毒素
发现历史
上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44页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的结构和性质
主要由黄曲霉、寄生曲霉()、模式曲霉()、黑曲霉()产生。
基本结构:两个呋喃环和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作用有关。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44页
AFB1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44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44页
AFB2
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44页
AFG1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44页
AFT目前已分离鉴定出20余种异构体,其中最常见的包括B1、B2、G1、G2、M1、M2 。
特性:⑴紫外线下发不同颜色的荧光,蓝色荧光(Blue fluorescence)为B族,黄绿色荧光(yellow-Green fluorescence)为G族;⑵呋喃环有双键者毒性强,具有致癌性; ⑶溶于油、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乙醚、石油醚;
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44页
⑷耐热,加热到280℃才裂解破坏;⑸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稳定,在pH值9~10的强碱性溶液中迅速分解。
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44页
主要产生B1和B2,世界范围分布。
主要产生B1、B2、G1、G2,分布于美洲和非洲。
AFM1和AFM2为AFB1、AFB2的羟化衍生物,主要存在于奶(milk)及奶制品、肉类(meat)中,故名M族。
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44页
AFT污染食品的情况
黄曲霉毒素经常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大豆、稻谷、玉米、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
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44页
在我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种主要为黄曲霉,1980年测定了从17个省粮食中分离的黄曲霉1660株,广西地区的产毒黄曲霉最多,检出率为58%。总的分布情况为: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多,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
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44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44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44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44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35页,共44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36页,共44页
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影响因素
产毒菌株
培养基:花生、玉米等是黄曲霉的天然培养基。
温度和湿度:最适生长温度在37℃左右,产毒温度略低于最适生长温度,黄曲霉毒素产毒温度28~32℃,相对湿度85%以上。
现在学习的是第37页,共44页
水分:~。
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
pH值:最适pH值为3
光强度:较低时有利于产毒
现在学习的是第38页,共44页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急性毒性:剧毒物,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表现:⑴肝实质细胞坏死;⑵胆管增生;⑶肝细胞脂质消失延迟,形成脂肪肝;⑷肝出血。
慢性毒性:动物生长迟缓,肝脏出现亚急性或慢性损伤,主要表现:⑴肝功能变化;⑵肝组织学变化;⑶食物利用率下降,体重减轻,生长发育缓慢。
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
现在学习的是第39页,共44页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肿瘤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
霉菌与霉菌毒素的食品污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