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的: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分析意象特点,并能联络生活和阅读体验理解诗歌的意境。
3、品味诗歌的美感。
(二)过程和方法目的:
1、在预习和老师提问的过程中《蒹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的: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分析意象特点,并能联络生活和阅读体验理解诗歌的意境。
3、品味诗歌的美感。
(二)过程和方法目的:
1、在预习和老师提问的过程中掌握《诗经》有关文学知识.
2、小组合作探究,听、说、读、写相结合学习诗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2、发扬学生传承中国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掌握歌者的情感。
三、学习难点:
1、分析“伊人”的形象和体会其深化内涵。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情分析:
初中九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意象有了一定的理解,初次接触《诗经》,在意境的把握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探究的热情应该还不错,结合已有知识,学习本本首诗歌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的
1、情境导入新课
2、明确学习目的
二、温故而知新—-走进《蒹葭》
1、检查预习作业
(1)文学常识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 大约2500年前的诗歌305篇,又称 。
诗经“六义”:指 、 、 、 、 、 。
《诗经》共分 、 、 三部分内容.
《诗经》表现手法为: 、 、 。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属秦国民歌。蒹葭的意思是 ,生于水边。
(2)字音
蒹葭( ) 晞( ) 湄( )
跻( ) 坻( ) 涘 ( ) 沚( )
(3)词义
溯洄: 溯 游 : 从:
阻: 晞: 湄: 跻:
坻: 涘: 右: 沚:
三、一唱三叹-—朗读《蒹葭》
1、老师配乐范读诗歌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个人展示朗读
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联想想象—-描绘《蒹葭》
1、欣赏图片体会诗歌意象和意境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你所看到的美丽画面。
2、请同学们
蒹葭1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