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
缂丝
是丝织工艺的一种,又称“刻丝”、“克丝”等,以“通经断纬”为基本技法,即以本色丝作经,各色彩丝作纬,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的变化采用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法织制图案。
(1)历史
中国古代缂丝工艺的出现至迟不晚于7世纪,但缂丝真正在艺术领域登堂入室乃始于北宋末年,受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开始以摹缂名人书画为能事,“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甚或造及“胜于原作”的境界。
历经元、明两代,皆有精品传世;
至清代乾隆朝,随着天下的富庶繁盛,缂丝艺术的发展继而登上了宋以后的又一高峰。当时缂丝艺术品大量织造,并被收进皇家的书画著录,举凡花鸟草虫、山水风景、人物故事、吉祥图案、诗文法书及佛像梵经,无不精细粹美。
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历来多为皇家宝藏。
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
关于缂丝的称谓,历来有所不同,宋代庄绰《鸡肋篇》以及明代张应的《文清秘藏》、曹昭的《格古要论》、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间清赏》诸书均作“刻丝”,宋末元初周密的《齐东野语》与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辍耕录》等书写为“克丝”,宋代洪皓的《松漠纪闻》、吴自牧的《梦梁录》等书又称“剋丝”。“缂”、“刻”、“克”、“剋”四字音同,字互假借,然而错杂生乱,又有似是而非之说。
中国古代字书《玉篇》释“缂,紩也,织纬也”缂丝织制时以小梭织纬,根据纹样多次中断以变换色丝,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可见此“缂”字正合“通经断纬”的技术特点。
清代皇家著录宫廷书画的《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中均记做“缂丝”。近代学者胡韫玉认为本字应当是“缂”,探其究竟,对于丝织工艺当谓“缂”,而对于金木工艺则称“刻”,字各有所当,故“刻”、“克”皆为假借一些著作将“缂丝”与“织成”混同起来。“织成”的概念泛指按服饰或装饰用品的形制规格进行设计并加工织造成的各种纺织品,而“缂丝”则专指一种丝织美术工艺品。
(2)缂丝有其专用的织机--缂丝机,这是一种简便的平纹木机。缂织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同一种色彩的纬线不必穿过整个幅面,只需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
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即: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等。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的效果。
(3)工艺流程
落经:将生丝调到织机后轴上;
牵经(穿竹筘):把生丝经线按需要的根数、尺寸牵出;
上经:包括接经头,拖刷经面,打结,嵌经面,捎紧;
挑交:把经面上的经丝交替分成为一根上一根下;
打翻头:把每根经丝扣上丝线圈,结在木条板上,分成
上下两排,使经面可上下交替开口;
拉经面:在上好的经面上,拉上几梭纬线,使经面排列
均匀;
上样:把图案勾稿用撑样板托于经丝下面,用蘸墨毛笔
依样在经丝上勾画出来;摇线:将熟丝色线摇绕至梭子中
的竽筒(古称“棦”,材料为竹子或木头)上,然后将线筒装进梭子;
缂织:足踏竹棒,控制翻头上下开口,手工穿梭,穿梭后将梭子在纬线上均匀拨压,另一手将线条轻轻按捺,逐渐放松使纬线,拨压好后交替经面开口穿梭拨压。完成后将作品从织机上剪下;
修毛:完成后的缂丝织品正面附毛(纬线线头),织品铺平后用剪刀将线头修剪无痕,至此作品全部完成;
装裱上框:将织品裱装于镜框之中,精品多以红木镜框装裱
(4)缂丝织品欣赏
缂丝花鸟图轴
宋,纵26cm,横24cm 宋以后的缂丝技法比前更为丰富多变,作品多以名人书画为稿本摹缂,追求以丝彩再现原作神韵的境界。此幅缂丝花鸟图轴即以宋徽宗赵佶的画稿为粉本而摹缂的,采用了平缂、搭缂、盘梭、长短戗、木梳戗、合色线等技法将花叶层次及鸟羽纹理表现得惟妙惟肖,行梭运丝细巧,所缂织的物象线条柔美,色泽鲜丽,体现出原画细腻柔丽、高雅华贵的风韵。作品上缂葫芦形朱印“御书”和赵佶的“天下一人”印
精品PPT课件----中国篇——缂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