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下土壤滋养家国情怀
作者:姚乔君
摘 要:历史课堂承载着历史学科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功能,旨在引导学生探寻历史真相,体悟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顺应历史发展趋次与这位历史人物的擦肩而过,却甚少了解他与学校的渊源。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890年的文正书院,1896年张謇接受两江总督张之洞的邀请来到江宁文正书院主持书院工作,在此担任了6年的院长一职。这段历史的简要介绍是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每天所处的校园的敬畏之情。学生大多了解过张謇的实业救国,
1949年以后,毛澤东在谈到民族工业时曾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从张謇和大生纱厂的经历探究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衰起伏既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又便于把握整节课的线索。1894年张謇高中状元,但当年便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惨败后,张謇萌生实业救国的想法,1896年张之洞奏派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和纱厂,自此,张謇和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相连,见证了民族存亡和自强不息的历史。就这一点而言,课堂教学贯彻了家国情怀等素养目标,让学生在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能感受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笔者运用张謇这一人物最初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近代民族工业这一段历史的兴趣,从学校历史出发增强亲切感。从张謇能发现民族工业的复曲折发展,并从他的经历中能激发学生探索其中的历史原因。学生对于经济史本就比较陌生,如果仅限于教材中民族工业各阶段,讲解时笼统地讲述阶段特征,学生很难深入认识工业的曲折过程。相反,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展示细节信息或是图表,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自主梳理其中的特征等知识点。根据这一节课的课堂反馈,因为导入部分是从大家最熟悉的校园开始的,学生便带着兴趣和疑惑走进这节课,张謇和民族有什么关系?实业救国对于当时的中国有何实际的意义呢?接下来的教学任务衔接便更加流畅。而张謇与学校的渊源又会引发学生作为其中一员的自豪感,在感受到历史人文情怀的同时,衍生出关乎现实的使命感。 三、 丰富的博物馆馆藏资源
近期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其中指出“应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早在这一意见印发之前,馆校合作之风就已经在各中小学中兴起。就以南京博物院为例,除了开办专题展览、接待各地游客之外,它也承担起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即研发系统的馆校课程研发,各个学校也已陆续开启相关的校本课程,例如文物修复课程中的古陶瓷制作与修复、纸文化探究。笔者所在的中学以南京博物院举办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特展为契机,与南京博物院进行馆校合作,从大运河的历史进程为视角,向学生展示大运河文化。除了在教室里听教师或博物馆人员讲解每一件展品的历史细节之外,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绘制地图,甚至来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院实地参观,近距离感受文物之美,历史之魅力。
常态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馆藏文物带领学生进入既定的教学目标中,将其作为教学的方法和资源,从南京博物院的《坤舆万国全图》中俯瞰明朝时期世界之貌;从六朝博物馆的众多青瓷文物中感受南北朝时期中国制瓷业的发展高度;从江宁制造博物馆中认识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达。此外,学校应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博物馆专家及馆藏资源,在课程中
用脚下土壤滋养家国情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