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机械人溯源.doc1 古代机械人溯源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能歌善舞的伶人机械人; 古代机械人不仅精巧, 用途也很广泛。古代机械人是封建社会的劳动人民研制出的自动机械物体, 是现代机器人的雏形。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载。这些机械人, 会做某些动作, 甚至能发出很简单的语言。这种机械人按照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是很先进的。可惜几千年来, 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却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奇技淫巧”、“玩物丧志”,既无益处,又无多大用处,因此历来没有加以扶持提倡, 促进它的发展, 以致逐渐趋于湮没失传。这些古代的机械人, 完全不具备某些思维的功能, 也不具备视觉、听觉等某些感觉功能, 所以同现代的机器人是大有区别。关于机械人的记述,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人列御寇的《列子· 汤问》。书中说, 周穆王到西方巡游, 回朝时经过昆仑山下, 路上遇到一个名偃师的民间艺人, 正在让一个木偶人表演技艺。这木偶人会走路, 会一俯一仰, 还会唱歌舞蹈,都合乎节拍;“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穆王看得呆了,以为是一个真人, 就与他的宠妃盛姬和一班随从人员一同观赏。表演将结束时, 那木偶人的眼珠子“秋波流盼, 美目传情”, 好象是挑引穆王的姬妾; 穆王大怒,要马上诛杀偃师,偃师大惧,立刻把木偶人拆散给穆王看,原来全是用皮革、木头做材料, 用胶漆和各种颜色粘合涂饰而成的。里面所 2 有的内脏,也无一不是假的。这时,穆王不禁转怒为喜,赞叹道:“木偶人竟然同造化生成的真人一模一样,真是巧妙啊!”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写得很好的题为《宫妓》的政治讽喻诗, 使用了偃师的故事。诗云:“珠簿轻明拂玉墀,披香宫殿斗腰肢;不须看尽鱼龙戏, 终遣君王怒偃师。”唐代的皇帝, 多数是昏庸荒淫, 只知尽情享乐, 不理国事。此诗说, 那些皇帝后妃们, 坐在珠帘低垂的宫殿里, 观看宫妓(宫中歌舞女) 表演歌舞, 悦目赏心, 非常快意; 比之周穆王因看了偃师的木偶戏而惹起恼怒好得多啊。晋人傅玄《傅子》记载,三国时,魏国有个著名的能工巧匠马钧,奉魏明帝之命, 制造了一批木偶人, 会击鼓吹箫, 会作跳丸( 向空中抛接小球) 、掷剑、在绳上倒立等等动作。《资治通鉴》记载, 隋炀帝时, 在皇宫中设立皇家图书馆, 有房舍十四间; 所有窗户、床褥、书橱、帐幔, 都极为华贵。每三间开一个供出入的门户。各门都有锦幔垂下来; 户上藏着两个飞仙。户外的地下设置机关。炀帝来到图书馆时, 有宫女手捧香炉前行。宫女一踏着机关, 就有两个飞仙下来, 把锦幔收起, 仍回到户上。门扇和书橱也都会自动开启。炀帝退出后,门户和书橱都立即自动关闭,锦幔也仍旧垂下来。唐人李延寿修撰的《北史》记载: 柳巧,少聪敏,读书万卷,善属文。隋炀帝时, 柳巧官拜秘书监。炀帝很喜欢他, 每与后妃们饮酒, 饮得高兴时, 即召柳巧入宫, 同帝共榻, 情同知己。炀帝仍以不能在夜间随时 3 召对为憾事, 乃令巧匠刻造一个木人, 模仿柳巧的形貌, 内设机关, 能起坐拜伏。炀帝每于月下同妃嫔们饮酒,即命人把这个木偶人置于座前,互相劝酒,欢笑取乐。唐人张族《朝野佥载》记载, 殷文亮曾为县令, 好饮酒。他心思灵巧, 用木刻造一个童子, 穿上彩衣, 会拿酒杯劝酒。又刻造一个妓女, 会唱歌吹笙, 合乎节拍。主人饮酒未完时, 那妓女会唱歌吹笙, 表示
古代机械人溯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