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2.背诵这三首诗词曲.
3.进一步学一点诗的韵律.
二、教学过程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一、导入:
复习送别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渔家傲”.
背景: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今陕西延安),范仲淹和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守卫西北边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扰。当时边境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死后谥号“文正",他的文章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268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大方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深远。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二)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老师范读一遍全词,同学整体感知。
明确:秋天的西北边疆风景非常奇特。大雁向衡阳南飞,对西北的荒凉之地毫不留恋。边塞之地,黄昏时分,,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 一杯浊酒让人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但敌兵未溃,功业未成,边境未安,尚不能归还。笛声悠远,寒霜满地。将士们深夜不寐,将军愁白了头发,
上阕:着重写景。写了什么样的景呢?塞下:边境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一句话交待了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及环境,一个“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因为词人是南方人,所以这北方的秋景让他感到非常奇特。那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呢?词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觉出来,哪一句?
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呢?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指大雁分开这里飞往衡阳。古代传说,秋季雁南飞避寒,到衡阳即止。衡阳:今湖南省地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这一句衬托出荒凉,极写感受:雁去而人不得去.
接下来从听觉续写延州黄昏时分的景象: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如边塞的风声、草声、马嘶声、驼羊悲鸣声、牧人的吟啸声、胡茄羌笛声等。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边塞之地,黄昏时分,,进一步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千嶂:像屏障一样的群山。在重峦叠嶂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这一句从听觉转入视觉,尽括了悲凉苍茫的气象,展现了悲凉壮阔的北国风光。“孤城闭”三个字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下阕做铺垫.
小结:可见词人笔下西北边境的秋景,是多么得悲凉奇异!也显示出边地生活的艰辛和军事形势的严重。
下阕: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又抒发什么样的情呢?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浊酒”.“一杯”和“万里"造语悬殊,暗衬乡愁。这一句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边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呢?可是尚未破敌立功,回乡之计从何谈起?燕然未勒:是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的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功。这个典故道出了词人守边御敌,不胜不归的决心。这两句是本词的名句.
羌: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五胡”之一。笛本出于羌中,故称“羌管”。笛声悠远,,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的延续,可见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和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人”指谁?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戍边士卒。而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考虑: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征夫为什么落泪?显然都是因“燕然未勒归无计”,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小结:全词写景抒情完美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和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表达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文
古代诗词曲三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