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山东邹城博物馆考察记.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山东邹城博物馆考察记
作者: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经是我们山东访碑游学的第五天了。上午我们考察了济宁任城王汉墓,下午我们来到邹城市,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我们将对山东邹城博物馆考察记
作者: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经是我们山东访碑游学的第五天了。上午我们考察了济宁任城王汉墓,下午我们来到邹城市,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我们将对邹城市境内的金石书法遗迹进行探访。
先参观孟庙、孟府。早就在书本上学习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当我们真正置身孟庙、孟府时,却是别样感受。参天的松柏让人浮想前贤,沐浴仁义,心生敬仰。离孟庙、孟府不远,就是邹城市博物馆,相比之下,博物馆里的金石意味更浓厚。考察队直奔主题,陆续步入馆藏石刻展厅。展厅以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石刻文物为主,主要是画像石,或长或方,形态各异或雕琢细腻,神采飞扬;或石花遍布,粗犷斑驳。在众多画像石当中,静静地陈列着两件书法瑰宝:《(东)峄山刻石》和《莱子侯刻石》。
《峄山刻石》(图1)声名显赫,历史久远,后世习书者鲜有不知。《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正文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秦始皇刻辞,为秦始皇二十八年登峄山时所刻,内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峰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第二部分是秦二世诏书,为秦二世元年所刻。《史记》一書中,并没有记载《峄山刻石》的原文,其文字是因北宋淳化年间郑文宝的摹刻而得以传之后世的。《峄山刻石》目前所保存的文字,与《史记》中秦二世的相关记载基本吻合,这样就为补全如《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中的残字提供了依据。另外,第二部分秦二世的诏文,又是研究秦代诏书制度的唯一实物遗存,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现存的《峄山刻石》主要有两块,一块在邹城市博物馆,另一块在西安碑林。我们习惯上把邹城博物馆的称为《(东)峄山碑》(见图2),把位于西安碑林的称为《(西)峄山碑》。《峄山刻石》原石不存,现存的两块皆是后世翻刻的。
关于《峄山刻石》原石的毁坏及翻刻,后世文献多有记载。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后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历代摹拓以为楷则,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残缺,不堪摹写……今人间有《峄山碑》皆新刻之碑也。”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之句。五代时南唐徐铉有《峄山刻石》摹本,到了北宋淳化四年,郑文宝根据徐铉摹本重新刻石于长安国子学,其后屡有翻刻。明代都穆《金薤琳琅》卷二云:“自文宝刻徐氏本,其后翻本颇多,世之评者谓长安第一,绍兴第二,浦江第三,应天府学第四,青社第五,蜀中第六,邹县第七。”
现存邹城博物馆的《峄山刻石》是否是都氏所言的“邹县第七”,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说它是元代翻刻的,应该是可信的。因为馆藏《峄山刻石》刻在一块四方柱上面,三面刻有篆文,最后一面刻有说明文字,称其为元代所刻。据《邹县志·古迹卷》记载:“宋元祐八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篆刻于其侧。”这段记

山东邹城博物馆考察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