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教师资格认定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
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 的教学技术()。
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
. 简述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基本方法。
五、论述题(每小题 10分,共 20分)
.论述学习动机激发的主要方法。
. 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2005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填空题
. 成就动机3. 调节策略4. 概念同化 5. 社会自我
6. 陈述性7. 动作技能8. 自我实现9. 中等 10. 具体运算11. 结果
原由的知识发展水平13. 桑代克14. 评价 15. 心理
三、判断题
.对 5. 对 8. 错
错
四、简答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
累 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
继出现 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
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 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
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
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
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
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 11
15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
脱出来,进人形式运算阶段。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 1) 认知内驱力。
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
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2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
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
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3) 附属内驱力。是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
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 ( 1) 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
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 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
解 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 3) 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
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
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4)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
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1)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 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
所需的。 (3)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
和技能构成。
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的基本方法有: (1)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 正确运用变式。 (3) 科 学地进行比较。 (4)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五、论述题
(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
极大的优越性。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
而更差。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
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学习
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
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
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