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翼城花鼓的保护与发展
摘 要:翼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物华天宝,从而孕育出翼城花鼓。翼城花鼓肇自晋末,盛于盛唐,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翼城花鼓形式多样化,以家庭传承为主,村庄大融式,更是增加了大量的鼓手,从而形成了集体表演、广场表演等。此类花鼓表演在人数上具有要求,需众多的鼓手,群鼓列阵,气势浩荡,不仅丰富了形式,也提高了观赏性,蔚为壮观,且这种集体表演,人物立场分明,角色独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又千丝万缕,耐人寻味。第一种先由花鼓鼓手出场击鼓,时快时慢,时急时缓,扣人心弦,使现场氛围热闹紧张,激烈的花鼓表演结束之后,民歌小曲随之而来,歌者身着长裙,手执花扇,民间小调,意兴阑珊,声音甜美,宛如黄莺。{2}第二种是男鼓手集体表演,击鼓猛烈,一如北方汉子的刚烈之性,鼓点密集如雨点,鼓声阵阵,步伐稳健,队形变幻莫测,舒袖弓腰舞翩翩,虎虎生风、气宇轩昂。第三种为场中对打,不局限于人数,可双人也可多人对打,鼓手身体相对灵敏,手脚动作麻利,动作迅猛、节奏欢快,彼此互动,亦可与观众互动。这三种打法为集体花鼓最基本的打法,是花鼓表演的基础,而“满天星斗”,顾名思义为多鼓表演,打法气势磅礴,势若飞龙,更是打花鼓的最高境界,对舞蹈者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翼城花鼓与歌唱舞蹈相结合 翼城花鼓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花鼓,它不是单一、枯燥的打鼓,而是将歌唱与跳舞融为一体,唱舞结合。在不同的时代,花鼓唱词的内容不尽相同,它在某些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风土人情与诉求。通过打花鼓的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冀,歌颂了对党的爱戴与拥护。唱腔大部分是当地民歌,演唱反映的社会内容涉及广泛,且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花鼓”除了其表演用具的功能,还与其他乐器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大锣、弓杆与铜锣由铁钩连接而成,弓头上配以大红色的绸花,因此也被称为“花锣”,是花鼓舞蹈中的领奏乐器。呆锣,也叫“引锣”,顾名思义,担任开场的重任,以示表演者演奏开始,同时也告诉观众表演开始,与大锣地位相同,所有乐器之间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了脍炙人口的花鼓小调。
(四)翼城花鼓掺杂杂技表演
翼城花鼓的打法中含有非常多的杂技技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时常以惊险来吸引观众,所以也有“花鼓杂技”的别称。花鼓表演动作夸张有力,激情飞扬一如雄鹰盘踞,飞龙冲天,节奏变化之快出人意料,其整体动作呈现出上身灵,下身沉的特点。上身动作即便扭、转、亦或是俯身面朝土地,但下身仍保持半蹲马步的状态,似扎根于黄土之中。在移动、跳跃、旋转的过程中也能保持下身的沉稳。踩高跷和杠上表演,充分体现了杂技的高、难、险、奇等特征,{3}对表演者的技艺、胆识和灵敏的反应有较高的要求,鼓手踩着高跷在场中绕圈,或跳跃或旋转,或与观众进行互动。在上杆表演时,表演者先在竹竿底部,给观众留以悬念,然后顺杆而上,最后在空中完成一系列的表演动作,更是加大了表演难度。高空威压鼓舞是近几年研究出的新型表演形式,此类表演以金字塔的形式,鼓手层层叠加,危险性极高,难度极大,最底层为健硕的成年鼓手,其他表演者年纪均较小,反应敏捷,具有良好的腰功、腿功等舞蹈功底,位置越高对表演者的要求更加严格,甚至是体重都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类糅合杂技表演的花鼓艺术具有新鲜感,刺激眼球,从而受到一致好评,不仅在成人间好评如潮,更深得孩童的喜欢,并为之惊叹。
三、翼城花鼓的现状及发展举措
翼城花鼓,旨哉其神,低缓时悠悠然然如流水,高亢时金凤展翅气宇轩昂。但随着大环境的急速改变,其发展进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缓,甚至遭到破坏。故翼城政府及时吸取经验与教训,将保护措施落到实处。通过政府和人民的抢救与保护,翼城花鼓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文化比赛中,大放异彩、摘银夺金。
(一)翼城花鼓的现状
翼城花鼓是山西非常知名的一项民俗运动,深受群众的欢迎,即便如此,翼城花鼓在发展中也曾面临困境。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全球化的文化渗透、青少年民族意识薄弱,种种原因造成了翼城花鼓的萎靡与停滞不前。
。技艺精湛的大多为老人,白驹过隙,老艺术家们在反应速度等方面出现退化,已经不能从事激烈的花鼓表演,且最初的花鼓表演由民众自发组织,并没有资金支持与政府补贴,老一辈的花鼓艺术家大多处在社会的底层,生活清苦没有多余的精力。且老艺人逝世后,优秀的技艺无以为继,只能随老人掩埋于黄土之中,导致部分技艺流失,演员群体产生了技术退化的现象,甚至有的鼓手连鼓面都敲不到,花鼓艺术大打折扣,不能更好地展示翼城花鼓的精彩表演,群众也不能参与其中互动,逐渐成为一种舞蹈艺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
浅析翼城花鼓的保护与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