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与四川流民问题
刘源
发生在清代初期至中叶的“湖广填四川”, 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流民迁徒活动之一。在
它开始的时候, 作为民间自发的谋求生计方式与政府恢复社会生产的政策相结合, 这一活动
曾经使凋敝的川省经济迅速得到复苏。但是, 当它继续发展到清代中叶, 由于在川省出现了
严重的人多地少的矛盾, 由此又导致了严重的流民问题。本文试图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所藏的清代档案等有关史料, 分析该活动对清代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的影响、发展及其结果。
一、“湖广填四川”的源起及其人员构成
“湖广”一般指湖南、湖北二省。“湖广填四川”这一活动是指湖南、湖北、陕西、甘肃、广东、
广西、江西、浙江、福建等省移民进入四川开垦荒地, 因以湖南、湖北二省的移民为最多, 故称
“湖广填四川”。这一活动原是自发的移民活动, 即以此处无生计之民, 去开垦彼处荒芜之地
于此地可济之民哑腹之苦, 于彼地可增纳粮之力。
清朝初年, 被战火浩动过后的四川地区, 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调敝, 在全国范围来
讲, 已经是遭受战争摧残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载四川地区, 百姓苟存的不及一二, 而可
拼的沃土良田荒芜的则达十之八九, 这就造成了流民大量向四川地区流动的历史可能性。流
民大量进入四川的原因是多样的, 从其人员成份及构成方面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大西农民军失败后其余部留住四川
明末, 当李自成率军从河南、湖北入陕西, 并直迫北京时, 农民大起义的另一位领袖
, 。, , 。“—
张献忠则率兵在西南方活动年由楚入川在成都建大西政权年号大顺采取暂取
巴蜀为根, 然后兴师平定夭下”的作战方略。张献忠由于长期在湖广地区作战, 兵源由初起的
二万余人, 发展到入川时的四、五十万人。其中除少部分将领是起义初期的陕西等省人士外,
大部分为湖广一带地区的农民群众。年, 在清兵的残酷镇压下, 张献忠遇伏而亡。大西军
即宣告失败。其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率领下退往云贵坚持斗争, 但也有许多被打散的义
军战士留住四川, 成为清初流民留住四川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湖广人为逃避荒欠入川
自明代中期以来, 湖广地区不断发生水、旱、蝗等自然灾害, 加之瘟疫流行, 民不聊生。接
踵而来的便是米价上涨, 地主官僚肆意盘剥敲诈, 穷苦百姓无以生存。而四川地区自古以来,
一向被认为是富庶地区, 很早以前, 就有“天府”之称。当时流传着许多传说, 更增添了湖广等
省份人对“天府之国”的想往。他们搭帮结伙, 进入四川, 这批人主要是为了躲避荒欠、瘟疫,
因而他们进入四川是盲目的。
三清政府“招民垦荒”
在经受了长期以来战争摧残的四川, 其情形已不可言状。史料记载“川省自经明季兵
变, 地广人烯。”①人口已降到了四川地区历代人口总数的最低线。到处是有可耕之田而无可
耕之民的荒凉景象。清政府为巩固发展其封建统治, 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在客观上有
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一方面实行“镯免赋税”在直隶、奉夭、四川、浙江、福建、广
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免征“地亩银”、“人丁银”和“历年旧欠”另一方面实行了“奖励垦荒”
政策, 在此期间, 清政府下令招民垦荒。顺治十四年经户部议准“督、抚、按,
_湖广填四川_与四川流民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