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历史沿革.docx关于清明节的历史沿革
节日介绍
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 Tomb-sweeping Day 或者 Pure Brightness 。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 ( 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 3 天 ) 。由于二十来说明
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
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 15 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
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
( 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 ) 过了 105 天就是寒食, 106 天就是清明 ; 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 4 月 5 日或 4 日( 以当年二月平或 29 日而差异 ) 。从天文角度说, 4 月 5 日或 6 日视太阳 ( 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 到达黄经 15 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 108 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 108 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 :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
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文中记述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传说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
关于清明节的历史沿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