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放松下来,我也在与晓丽沟通的过程中渐渐形成对晓丽的评估。
根据Glenn和 Klonskyl对具有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高校生进行调查,发觉NSSI行为组的冲动性水平明显高于无NSSI行为的比照组。Ross等对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实施NSSI行为的学生在识别心情和管理冲动方面存在困难。许多实证探讨也的确证明了类似结果。在对晓丽的案例概念化中,我发觉晓丽无法识别负性心情,更耐受不了焦虑心情,一旦环境中出现许多压力性事务时,她会被焦虑心情沉没掉,而她隐藏的自伤行为是快速将她拉出来的“救命武器”。因此,在询问的实际阶段,要教会晓丽一些处理心情的方法。但对自伤行为的理解是贯穿整个询问过程的,这对询问关系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因为晓丽的行为无法被父母接纳,甚至使她体验到羞愧感,所以才会更加隐藏自伤行为,内心也很封闭。假如不打破这样的模式,会让晓丽觉得没有人去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她的感受是不值得被人敬重的,这无疑又强化了她负性的自我图式。依据案例概念化,我们将询问过程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识别心情
第三次心理询问主要以识别心情作为询问目标。我们通过心境检查完成初步的心情评估。通过在心境检查中发觉最扰动晓丽心情的事务起先,一点一点去确认内在的心情,同时把困难的心情命名。这个过程也是特别困难的,晓丽一起先将她的困难心情命名为“一圈毛线”,各种颜色都有,没有头也没有尾,只是觉得很难过。我们通过不断地去澄清每种心情背后的需求,渐渐梳理出晓丽内在的心情。对她而言,焦虑、惊慌仍旧是最困扰的心情,其次是生气,紧接着是自责。
识别心情胜利后,如何看待这些心情很重要。所以在第四次的心理询问中,我们不带评价地去分析了每种心情背后常常出现的想法和感受。在我们挖掘出来的想法中,晓丽常常出现的是:“我无法处理即将发生的事情”“我特别差劲”“我会给别人带来许多麻煩”等。这些负面想法在晓丽很小的时候就出现了,始终没有变更过,即使现实中并没有那样发生,晓丽还是会被这些时时常冒出来的想法所困扰。我试图松动晓丽的这些想法,但每次效果都不志向,甚至会让晓丽再次滑向既往不开心的经验中。在与晓丽协商后,我们确定先短暂搁置这些想法,适当地“忽视”一下,只把这些想法当作没有任何意义的句子而已,晓丽表示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其次阶段 正视自伤行为
在第五次心理询问中,我们才起先正式谈自伤这个行为。经过前几次的询问,晓丽对我有了初步的信任,她渐渐谈及,她的自伤部位一起先仅仅在手臂,后来怕被家人发觉,转移到大腿。她很真诚地表达,虽然自伤行为会让父母崩溃,对她悲观甚至不信任,但这个行为的确在独处的时候可以帮到她,这也是她始终以来“续命”的一种方式。我能感受到此刻的晓丽特别想寻求我的一种认可和支持,这对她很重要。而我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刚好反馈给晓丽。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心理的动机,晓丽内心渴望被人认可,获得敬重和支持,一旦现实中自尊受挫,她就会采纳自伤行为来“惩处”自己,但长期运用会让人越来越脱离初始的心理动机,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越来越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反而给自己制造更不好的感受。 第三阶段重新选择应对方式
当我选择看到晓丽自伤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时,晓丽有了很大的变更,她从未正视过自伤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而借此契机,我觉得应当跟晓丽探讨一下新的应对方式了。如倾诉的应对方式,我们须要选择合适的对象,在适当的时机下,尽可能去表达
她为何如此沉迷于自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