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10. 木兰诗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 反复诵读, 理清故事基本脉络, 背诵; 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 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2、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3、学生活的向往。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品;学生疏通文义;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 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 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 (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要点) 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 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 体恤父亲年迈力衰; 她不畏艰苦, 勇敢作战, 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劳动的生活——这些, 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 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屏。导入新课。 2 、简介《木兰诗》及《乐府诗集》《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 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 这诗产生于民间, 在长 55 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 其中的民歌, 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 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 即北方民族民歌, 题才广泛, 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产生的时代, 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 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 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 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 130 多年中, 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二、学生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 、师范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及节奏。 2 、生齐读,读准字音及节奏。 3 、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学生 4 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 、比比看,你会了吗(1 )字词注音及解释机抒: zhù (织布梭子) 可汗: kèhán 鞍鞯: ān jiān (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 (缰绳) 燕山: yān 金柝: tuò (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 jì (战马) 戎机: ró ng (军事) 著我旧时裳: zhu ó (穿) 红妆: zhu ā ng( 装饰, 打扮) 朔气: Shu ò( 北方) 傍地:bà ng( 临近, 此处引申为贴着) (2 )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户:门惟闻女叹息惟:只问女何所忆忆:思念昨夜见军帖帖:文告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阿爷无大儿阿爷:指父亲愿为市鞍马为:为了市:买旦辞爷娘去旦:早晨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溅溅:水流声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赏赐
10木兰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