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手拈来
摘 要: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每一项理论都是前人努力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了众多名人典故被后人记录下来,而运用这些典故点缀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构建认知图式,于内部认知结构中形成知识体系,从顺手拈来
摘 要: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每一项理论都是前人努力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了众多名人典故被后人记录下来,而运用这些典故点缀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构建认知图式,于内部认知结构中形成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科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典故 课堂教学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7-0076-01
當前的数学课堂属于开放式课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缺乏介质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知识的不同形态,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然而,开放式课堂的也为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教学资源的选择,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鉴于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数学典故为核心资源,在此基础上匹配其它教学资源,创设符合数学课程特性的教学模式。数学典故是与数学理论相关的、有关著名数学家的历史资料,运用数学典故点缀课堂,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构建起认知图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典故的运用是一种技巧,在授课的不同环节,运用数学典故有着不同的目的和效果,而教师应充分掌握合理运用数学典故的方式方法,使其能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其中,在授课前运用数学典故,主要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课堂情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二元一次方程”一课,初中生自小学阶段即接触方程式,因而对方程的性质和解法并不陌生。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于课堂开始阶段运用数学典故创设情境,籍此引出新课。
在课堂开篇,笔者首先以课件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数学典籍《测圆海镜》中的部分文本:“立天元为一半径,置南行……得半径,合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师:《测圆海镜》为元代李治所著,他于40岁前即提出了“天元术”、“勾股形”、“识别杂记”等数学概念。那么,按照课件中的描述,“天元”之“元”代表了那些含义?
学生结合课前准备的学习材料和课件讨论分析:天元之“元”即未知数,其中“一元”即现代数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而“二元”则属于二元一次方程范畴。
师:如果以“天元术解题”中的“一元”为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式,那么,“二元”又应当如何定义?
学生阅读本课内容并讨论分析并解答:二元一次方程的判定标准有四个,一是未知数为2个,二是整式方程,三是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四是等式。
,掌握重点知识
讲授新课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而如何攻克这些问题并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为此,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运用数学典故,通过引导学生与数学典故进行互动,来了解
顺手拈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