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德意志统一》课例研究
绍兴一中 张 叠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开展是历史教育的核心目的。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确定本次课例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感觉课堂气氛比较压抑。我分析主要原因是学生预习程度不深,,也没查看其他的参考资料。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除非老师布置硬性要交的书面作业,。
5
5
2、同事评课:
(1)本节课还是老师唱主角,没有表达学生主体性,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书面准备一二个问题,然后再到课堂上讨论效果可能会好些;
(2)老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现有知识程度的根底上提出问题;
(3)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应该把学生在课前提交的问题择其中一部分出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4)导入的录像和本课的内容脱节,应该在录像放完后,给学生作一个铺垫,再导入新课;
(5)标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和教学内容不完全相符(意大利没讲),应改为“德意志的统一”或“德国的崛起和灾难";
(6)分析德意志统一的背景时应该展示示意图,这样比文字材料更直观。
(7)在分析德意志统一中的民族主义这一问题时,可以联络现实,比方让学生举例哪些是极端的民族主义?
……
6
6
二、第二堂课
(一)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对第一节课的反思和同事的意见,我开场考虑如何上好第二节课,特别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第二节课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前作认真的准备,也就是学生必须在课前对一些问题作深化的研究。于是我在高二(3)班上课之前设计了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1、为什么德意志统一必须由普鲁士来完成?2、有人说俾斯麦是“战争狂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3、有人说“德意志是欧洲的问题儿童”,你怎么看?要求学生结合史实加以答复和辩驳,学生要解决这三个问题不仅要认真阅读教科书,而且还要去查找资料,然后我又要求学生在这三个问题之外再提出一些问题。课前我先把学生准备的资料和提出问题看了一遍,以理解学生探究的程度和质量,同第一节课一样我还是把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好的问题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1、假设没有俾斯麦,德意志是否能完成统一?2、德意志统一除了铁血政策是否还有其他方法?3、德意志军国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4、俾斯麦和拿破仑有何区别?5、德意志统一为什么没有引起英、美的干扰?……我把学生的这几个问题打到投影片上准备在上课需要时出示,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二)教学过程
7
7
1、导入:展示俾斯麦的巨幅照片导入:在人类历史的开展进程中,德意志民族留下的一页既令人钦佩,又使人深感痛心,他在哲学、文学、音乐、艺术等的领域不仅为自己而且为整个人类造就了一代代巨匠伟人,犹如灿烂群星、光辉夺目,而同时,也两度把自己和人类拖入战争,、歌德、贝多芬、康德这些伟人的民族,却又是野蛮疯狂到一次又一次地挑起战争的民族,德意志的思维是疯狂的还是理智的?今天我们通过德意志统一这节内容来理解德意志民族。
2、研讨:
师:为什么德意志统一必须由普鲁士来完成?
学生A:普鲁士资本主义经济开展迅速;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统治阶级实力雄厚。
学生B:俾斯麦出任首相,推行“铁血政策”,有利于德意志统一。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学生C:奥地利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它统治区域内有匈牙利人、克洛茨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和北意大利人。所以,统治者的主要任务是稳固这个多民族的帝国,奥地利并不热心全德统一;而普鲁士那么民族成份单一。
师:所以德意志统一也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
9
9
师:有人说俾斯麦是“战争狂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学生D:我认为俾斯麦是一个“战争狂人”,他发起的三次王朝战争都可以证明这一点,特别是结合奥地利对丹麦的战争,正是看到了丹麦的弱小和想贪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
学生E:俾斯麦不是战争狂人,首先不符合“战争狂人”的概念,
师:那战争狂人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E:“战争狂人”是指那些为了满足战争欲望而战争的人,俾斯麦的战争不是为了满足战争欲望而是为了统一德意志。而且当时的局势决定战争是最快也是惟一的途径。
师:那当时是什么局势呢?
学生E:俾斯麦清楚,欧洲列强,无论是法国还是俄国,都会阻止德国的统一。在德国内部,普鲁士的霸权也一定会遇到奥地利的坚决反对。对于这些障碍,只能用武力来解决。
学生F
《德意志统一》课例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