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敏地加以运用.
2、理解“说”的相关知识。
3、通过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文,顺畅朗读。
1、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正音.
2、老师范读课文.
3、请一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停顿、语气.
(三)再读课文,通晓其意。
1、和同桌再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文中的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1)、重点实词
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喻指人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同,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才美,才能和美妙的素质;外见,表如今外面,见通“现"
且欲和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
策之不以其道:策之,用鞭子打;道,规律,方法。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材”通“才",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鸣叫;通,通晓。
执策而临之:执,拿着;临,面对。
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
(2)一字多义
能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才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副词,可以
食 食不饱,力缺乏 动词,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子
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舒缓语气,无实意
而 而伯乐不常有 可是、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却、可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 表修饰关系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表推测语气
(3)通加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才能。
(4)古今异义字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 有时 今 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执策而临之 古 马鞭子 今 常指“政策、决策"
(四)三读课文,把握精华.
1、师范读句子,让学生比较差异,说说那种读法好,并说明原因。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 全文主旨,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明确:这是作者对千里马可悲遭遇的描绘,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和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岂能千里也?
明确:作者用夸大的手法写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可食马者却恰恰“不知”这一点,作者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再用“安求岂能千里也” 将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开展到高潮。
(4)其
《马说》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