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霉素皮试
第一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第二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国内各医疗机构严格遵照执行,但对于青霉素皮肤试验的适应证、皮试方法和结果解读等存在较多分歧和错误做法
担心过敏反应带来的风险或是皮试造成的工作量增加,有医务人二十页哦
近半数假阳性,特异性IgE抗体随时间衰减(半衰期10~1000 d),过敏者50%在5年内、80%在10年内不再过敏,今后可重复皮试
不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唯一措施,皮试本身亦可导致速发型过敏反应,必须密切监测及做好充分抢救准备
不能预测如 Stevens-Johnson综合征、大疱表皮剥脱松解症及溶血性贫血、间质性肾炎等Ⅱ、Ⅲ、Ⅳ型过敏反应。
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率达50%,不宜使用青霉素
速发型过敏反应风险较低,但仍有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风险
为什么要做青霉素皮试
第十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青霉素皮试剂可节约时间,并减少污染和由此导致的假阳性、假阴性
药典对青霉素皮试的规定
皮试液配制:取青霉素钠盐或钾盐,以生理盐水配制成为含20万U/ml青霉素溶液(80万U/瓶, 注入4 ml生理盐水即成)→取20万U/ml溶液 ml,加生理盐水至1 ml,成为2万U/ml溶液→取2万U/ ml,加生理盐水至1 ml,成为 2 000 U/ml溶液→取 2 000 U/ml 溶液 ml,加生理盐水至1 ml,即成含500 U/ml的青霉素皮试液
目前国内有成熟应用多年的青霉素皮试剂,每瓶含青霉素钠2500 U。仅需一次稀释,可节约时间,避免多步稀释导致误差、污染乃至由此导致的假阳性、假阴性
现配现用,4℃冷藏,时间不应超过24 h
第十一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第2 步 皮内试验:在前臂的外侧,给予一系列5 次皮内注射。使用苯甲酸青霉噻唑酰多赖氨酸和青霉素G,%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对照。标记皮肤上初始皮下注射产生的皮丘边缘,通常在3 mm 左右。15~20 min 后,评估试验部位的阳性或阴性反应。阳性反应定义为原始皮丘的隆起超过2 mm,或者比对照皮丘隆起超过2 mm。阴性反应定义为皮丘体积没有增大或者增大体积不超过对照。如果反应不明确,应重复测试。
第1 步 针刺试验:将小滴苯甲酸青霉噻唑酰多赖氨酸注射液(主要抗原决定簇)、预先稀释的青霉素G 注射液(次要抗原决定簇)、磷酸组胺注射液(阳性对照)%氯化钠注射液(阴性对照)放置在前臂内侧形成液滴,然后使用无菌穿刺针在每一个液滴中心的表皮进行针刺试验。
阳性反应观察时间为15~20 min。组胺对照必须引起反应,以便确定阳性测试结果。阳性反应定义为针刺部位周围发生比在阴性对照部位(如果有风疹)大3 mm 的苍白风疹。如果观察到苯甲酸青霉噻唑酰多赖氨酸或青霉素G 的阳性反应,则立即将溶液从皮肤上擦除,该类患者被认为是真正的IgE 介导的过敏。如果患者没有皮肤反应,或者风疹的直径不比用阴性对照显示的直径大3 mm,则可以施用第2 步试验。
第3 步:如果处方医师选择进一步确认,则可以尝试进行口服青霉素治疗,例如口服250 mg 阿莫西林。
《Am J HealthSys Pharm》2017 年2 月发表研究提出青霉素皮试判断的标准操作规程
Jones B M, Bland C M. Penicillin skin testing as an 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initiative[J].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17, 74(4):232-237
第十二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第十三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口服给药流程为:首剂给予患者10%的治疗剂量,60 min 后给予剩余的90%的治疗剂量。在用药过程中、用药后的观察总共需要120 min,期间至少要在给药10%治疗剂量后、60 min 后、120 min 后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不能少于3 次。
静脉给药流程为:首剂给予患者1%的治疗剂量,然后在接下来的30~60 min 内给予10%的治疗剂量,再间隔30~60 min 给予剩余的剂量。静脉给药总时间为180 min,期间至少要在给药1%后、10%后、给药完毕、180 min后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不能少于4次。
如果患者有发生过敏反应的迹象和/或症状,需进行治疗方案讨论并进一步加强监测。如果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并且确定患者仍需使用抗菌药物,则应考虑采用快速诱导药物耐受治疗流程(简称“脱敏法”)
第十四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目前,可成功进行脱敏法治疗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糖肽类、氨基糖苷类、林可酰胺类以及抗结核药。
脱敏法治疗方案通过创建一个临时免疫耐受的条
青霉素皮试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