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文综阅卷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2007年高考文综阅卷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2007年6月份,我们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山东省文科综合阅卷工作。在长达八天的时间内,虽然深感疲惫,但收获很多。下面简要谈谈在本次阅卷过程当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阅卷的流程
文科综合阅卷是在山师大进行的。正式阅卷之前,省文科综合阅卷领导小组和历史学科阅卷小组分别召开了阅卷动员大会,提出了阅卷总的要求和具体要求:
1、基本原则:给分合理,扣分有据;不宽不严,始终如一。
2、评分要求:第一,各题均按参考答案的补充说明判分,参照学生答案按点得分;第二,考生答题只要基本符合题意即可酌情给分,不死扣答案;第三,若参考答案有不妥之处,可报告阅卷领导小组,不搞学术争鸣;第四,政治观点有严重错误的上报阅卷领导小组。
3、评分办法:第一,各题最大分值4分,最小分值1分;第二,将要点分划在得分出以便于复查;第三,小题得分要写在每小题的题首处;第四,题首分与要点分一致,题面分与题首分一致。
文综历史试题命制的特点分析
1、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文综卷历史部分共占78分,11道题,其中只有6分是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即第29题第一小题,其余各题全部是以创设新情境、运用新材料的方式命制。
2、突出山东地方特色。2007年是山东省高考招生第一年自主命题,所以试题命制突出了山东省地方特色。第29题全部是关于山东相关问题的考查。这要求我们在今后复习教学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教材主干知识中与山东省有密切联系的知识,注意在平时的考试当中引用与山东省有关的材料考查教材主干知识。
3、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能力立意永远是高考的原则,而学科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第一轮复忆是第一要务。当然,这并不排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三、高考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学生在提炼材料信息方面的问题
材料一给学生出示了三幅图片,分别是“1930年美国的失业者”、“经济萧条中饥饿的母亲”、“罗斯福与煤矿工人在一起”。题目要求学生回答“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关注什么社会问题?”如果仅仅从三幅图片中提取信息,难度可能较大,但图片的文字材料有重要提示信息,大多数学生没能注意到这些文字材料。一般回答集中在罗斯福新政关注生活、关注民生问题,比较空泛,这反映了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第(2)问“罗斯福新政中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有哪些”这一问题,学生多从材料中引用了“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回答不够全面,这反映出学生在历史材料题的做答中,不能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
另外,参考答案的解读说明中则明确要求:如果学生直接抄写材料,相应扣1分。而很多学生直接将材料中的文字抄写下来,而没有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和概括,这一点我们在日常训练中要特别注意。
2、学生在运用和迁移知识方面的问题:
第(2)问要求学生回答“美国复兴工业为什么要涉及社会保障”。如果直接在试卷中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想必会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可以得满分,但是问题的角度变化和调整后,学生的失分就比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不足。而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学生只是在第一轮复住了知识,但并未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因而造成了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上的欠缺。第二,审题不清。学生未能充分理解题目的要求,导致回答出现偏差。
3、学生在描述和阐释事物方面的问题
所谓描述,是指对有关事物进行细致、全面、准确的表述;所谓阐释,则是对有关事物进行理解、分析和说明等有意义的解说,描述和阐释事物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准确性。在第(1)问当中,学生回答“罗斯福新政关注生活、民生问题”,而未能对生活和民生进行准确的描述,所以导致了所答内容空泛。而在第(3)问中要求学生回答“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学生多数只是列举了材料二、三当中的法律名称,而未能将这些法律名称概括和综合为一个概念,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只是完成了材料的分析,而没有完成对分析结果的综合和高度概括。
4、学生在论证和探讨问题方面的问题
第(4)问设计了一个较为开放的问题,“罗斯福新政的社会保障措施,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还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这类探讨性题目的设计,大多是教材上没有依据,或者题目设置的情境是教材上未出现的。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能够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但是论证的论据大多数学生是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寻找的,而未能对材料和问题做深入的分析,导致这道题成为学生得分最差的一个,得满分的学生不超过总数的百分之五。
5、学生在审题方面的问题
审题能力就
2007年高考文综阅卷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