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名词详解
目录
1 什么是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2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基本形式[1]
3 地方需求弹性与保障转移支付两种基本形式。
非配套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一笔固定数额的补贴,规定它必须用于发展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业,但并不要求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配套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是指地方政府必须自己筹集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障款项,才能有资格接受中央政府的社会保障拨款。
配套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封顶配套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和不封顶配套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两种类型。前者指的是中央政府会明确规定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最高数额,在这个限额以下,中央政府按规定的比例对地方政府社会保障项目进行补助,超过这个限额将不再增加补助。
地方需求弹性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效应[1]
地区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差异,似乎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因为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的补助资格和标准确定上都有一定的自主权。所以只能缓解这种差异,缓解的最主要措施之一便是中央政府对社会保障水平落后的地方政府进行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真的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发挥着缩小地区问福利差异的作用吗?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各地的社会保障需求弹性是不一样的。
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只有较低的社会保障需求,或者说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的意愿是价格无弹性的或者至少是弹性系数很小的。因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地方经济,从而取得更大的“政绩”来取悦中央政府。
另一方面,富裕地区的地方政府则有较高的社会保障需求,或者说他们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的意愿的弹性系数是很大的。因为一方面他们的负担能力很强,另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措施获得更多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便会出现一个戏剧性的结果:一些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尽管可以接受中央政府给予的社会保障配套拨款,但他们为本地居民提供的社会保障水平却仍然相当低。具体分析如图:
在上图中,横轴代表地方政府供应的社会保障产品数量,纵轴代表地方政府负担的社会保障成本份额(单位:%),DA代表A地(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需求曲线,DB代表B地(富裕地区)的社会保障需求曲线。按照前文的分析,B地的社会保障需求弹性大于A地的社会保障需求弹性,那么曲线DB的斜率会明显小于曲线DA的斜率。在这种情况下,若中央政府加大对A地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力度,那么A地地方政府负担的社会保障成本份额就会从C1(假如是50%)下降到C2(假如是30%),相应地,社会保障产品的供应量会由OA1增加到OA2,增量为A1A2。同样,若中央政府加大对B地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力度,那么B地地方政府负担的社会保障成本份额也会从C1,下降到C2,相应地,社会保障产品的供应量会从OB1增加到OB2,增量为B1B2。显然,B1B2要远远大于A1A2,这说明中央政府增加同样份额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幅度远不及富裕地区来得快。
西方理论研究的成果也表明,上面的分析是非常符合实际的。罗伯特·莫非特(Ro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详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