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学习与生活的心得体会
在西安石油大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转眼已经度过了我在西安石油大学八分之三的时间,在过去的日子里,有过伤心、有过失落、有过挫折、也有过欢笑。虽然容却不能真正理解,收效不大。做作业时,由于没能真正理解内容,还必须重新学,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把所学的东西长久地记住。最后一点,围绕所学课程选用的参考资料太少。这样,课堂上所学的一点东西好比一副没有肉的骨架,自己不能真正领会,也不会灵活运用。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在新的学期里,我有了新的打算首先,要恰当安排时间,或重新安排作息时间表,课堂上的学习方法也做了相应的改进:认真听讲,做到精力高度集中,做笔记时只记重要的问题、纲目,把一些不懂的问题标出,课后找老师解答或和同学一起讨论。说到学习方法,每个人的都不一样的,就我而言,我喜欢课下多读一些相关的书,多做一些题,遇到不懂的及时问老师和同学,平时也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多上网搜索,看多点课外书,多学点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总而言之,最重要的还是积累。
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同时,还要加强政治修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有正确的观点,坚定的立场,遇到一些政治事件,不能随波逐流,轻易介入。
篇二:大学学习生活感想
驹过隙,时光飞逝,大学四年弹指一挥间。在踏上新征途之际,回顾昔日学习生活,数度花开花落,几载雁去雁归,令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大学给予我的不仅是系统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氤氲的人文关怀,这种教学育人、至善至真的学术熏陶令我终身难忘。这里我谨将自己的一些学习生活感想付诸笔端,希望与大家共勉。
大一便是我大学生活的重要转折点。记得曾经在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入学之初都会得到一张详细的生活学习计划,让每个哈佛学子在大学里“知道哪些事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事是自己不应该做的”,然后“沿着别人已经铺好的轨道而不是自己的速度快速奔跑”。然而,当我三年前初来乍到之时,却也曾向往过能有这样一份计划。我不是唯心主义者,但是迷茫却是对我当时状态的最好描述。带着懵懂的意识去学习生活,其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大一上学期没能拿到奖学金,生活也是一团糟。对大学生活的困惑,外带学习上的失落,使得自己备感沮丧。没过几天,我便在滑冰时摔伤了腿,倒霉的我只好在床上度过了大一上学期的最后一个月。这一个月的病床生活和接下来的漫长寒假,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调整自己。我逐渐意识到,作为一名管理专业的学生,其学习的特点是应当是博大和精深并举。所谓博大,即整个学习过程中需涉及到多学科、多科目,其知识树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来说都要求“枝叶繁茂”;所谓精深,即在博大的基础上,能够在某个具体方向有所突出。所以我对自己当时的学习要求是:力求基础扎实,学习方法见仁见智。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日常学习工作的有力保障,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通过自己对大一上学期的生活总结,我意识到一个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将是自己所不可缺少的。这样,通过自己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重新认识,虽不能完全达到“知道哪些事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事是自己不应该做的”的程度,但已经从迷茫逐渐转向清晰。大一下学期课程骤然增多,多达14门的课程,期末考试还大多集中在一起,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我却能较为顺畅地理顺其中的冲突和矛盾,期末的时候还拿到了奖学金,可以说,与我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重新认识密不可分。
大二与大三是涉及到专业课学习的两年。管理类课程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没有理工类课程学习那么乏味,课堂上的气氛比较轻松活跃。我通过这两年多的专业课学习强烈感受到,由于管理学的许多知识往往就源自于实际中的社会活动。因此管理学的课程学习往往更侧重“学以致用”。一个实际中的管理学问题,如果自己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那远比在考试中取得一个高分数来得有意义。管理类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须特别注重对思考问题的方式的学习。有人曾经提过,管理类的课程由于计算推理的部分不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大致理解即可。我不敢苟同这种说法,管理类的课程的确涉及到计算推理的部分不多,但是并不代表对它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理解的程度就可以了。管理类的课程学习同样需要我们具备那种理工类课
程学习中推理演绎的思维方式,只不过前者往往较后者在学习中需要自己感悟的东西较多。在专业课的学忆犹新:那是在我们的系主任郭老师的一堂组织行为学案例讨论课上,郭老师让我们轮流上台就一个很简单的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连续上去了十几位同学(其中包括我)就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各自的发言细听起来也颇有道理,但郭老师
学习与生活的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