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跟孔子学启发式教学.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跟孔子学启发式教学
济渎路小学部 牛金霞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学生经过考虑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又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说不清楚,非常着急。老师只有在这时候给学生指点一下,才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假设学生不是处于这种状态,老师是不必告诉学生应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不启”、“不发”、“不复”的“不”,强调了“愤”、“悱”的必要性,同时也告诫执教者在没有抓住启发的时机时,可以暂时放下,腾出精力去创设新的启发时机。孔子的“启发”是一个逐层推进的过程。首先执教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向学生“发难”,使其产生求知的强烈动机。在学生“愤”、“悱”之时,老师就要抓住时机发挥主导作用去诱导启发他们,到达“举一隅”能以“三隅反”的教学目的,既解决了问题又开启了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启发必须能做到举一反三,到达触类旁通的目的。即“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在老师所讲的知识学生理解不了时,就不要再教了。,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闻一知二"、“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精品文档请下载)
孔子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启发”、“举一反三",最早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1、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那么启,悱那么发)。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迫的心理状态。
  “愤"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经过考虑理解了其中一部分含义,但又未能彻底弄清楚,这时学生很着急。孔子认为,只有在这个时候,老师在关键的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学生就有很大收获,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假设学生还没有经过自己的反复考虑,没有急迫的求知欲望,老师就先不必给学生讲课。
  “悱"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学生经过考虑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又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说不清楚,非常着急。老师只有在这时候给学生指点一下,才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假设学生不是处于这种状态,老师是不必告诉学生应当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启发式教学要求老师不仅要抓住“启”的时机,而且还要擅长发问,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面向全班提出问题,让学生齐声答复:“对不对?"“是不
是?"“好不好”“有没有?”等,这种启发是不可取的,还有一种启发是属于浅层次的,缺乏深度。比方老师让学生用“上”字组词。第一个学生会答复:“上汽车”往往第二个、第三个学生会答复:“上大车”、“上飞机”、“上轮船"等,这时老师总结说:你们答复得真好,用“上"字组了这么多词。其实,这些用“上”字组的词都是上去的意思,假设老师提出谁能用“上”字的另外意思来组词,学生假设能答复出:“天上”、“上次”、“上级”、“上午”等,这种启发就有了一定的深度。(精品文档请下载)
  施行启发式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学习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且迫切希望掌握它。心理学

跟孔子学启发式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irfkk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4-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