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一、诗经的编集 1、献诗说: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曰: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百工谏,庶人传语。”献诗制度体现出“主文谲谏”的文化传统。 2、采诗说: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使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 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3、删诗说: 《论衡·正说篇》:“《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唐代孔颖达最先提出怀疑,其实,删定者当是周朝的乐官。二、诗经的流传 1、先秦: 1) 《论语》说诗 20则,其中出自孔子之口的有 16则。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弟子中,子夏最突出,将诗学传于后世。 2)孟子说诗,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3)荀子首先尊《诗》为“经”,从理论上阐明其“言志”、“明道”的性质及其政教功能。二、诗经的流传 2、两汉: 1)“四家诗”:齐、鲁、韩、毛 A、齐人辕固生,亡于魏。 B、鲁人申培公,传于孔安国,亡于西晋。 C、燕人韩婴,亡于宋。 D、赵人毛苌,受业于六国时鲁人毛亨。东汉郑玄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疏之曰《毛诗正义》。流传至今。 2)《毛诗序》:其作者有争议,一般认为东汉卫宏。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A、诗歌的特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B、诗乐舞之关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二、诗经的流传 C、诗与时代政治之关系: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D、诗之分类与表现方法: “六义”的提出。(后详) 《毛诗序》的观点,对中国传统诗学产生过深远影响。 3、魏晋南北朝: 1)魏晋:玄学对经学的冲击,在《诗》学上有郑学与王学之争。实质是门户之见与政治地位的争夺。 2)南北朝: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人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4、唐代: 孔颖达《毛诗正义》集汉学之大成,具有里程碑意义。二、诗经的流传 5、宋代: 疑古思辨是宋学的主要特征,因此, 《诗》学也开始冲决汉学之藩篱,代表作为朱熹的《诗集传》。简明扼要。笼罩元明。 6、清代: 经学复兴,学派林立: 1)持毛反朱者,如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陈焕《诗毛氏传疏》及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等; 2)反毛诗者,如姚际恒《诗经通论》对毛、朱之说都有批判, 还有方玉润《诗经原始》、魏源《诗古微》亦有不少创见。 7、现代《诗经》学举要: 闻一多《诗经新义》、《诗经通义》,高亨《诗经今注》,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陈子展《诗经直解》,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等。三、诗经的分类《诗经》的分类,古有六诗、六义、四始、四诗诸说, 孔颖达曾谓: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异体,即不同的体裁;异辞,即在表现方法上的不同。此说多为今人所宗。而体裁的分类又关乎音乐。 1、音乐之分类: 1)朱熹《诗集传》:“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2)《左传·昭公二十年》:“天子之乐曰雅。” 3)清人阮元《研经室集·释颂》:“颂之训为形容者,本义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 2、《毛诗序》之分类: 1)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压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三、诗经的分类 2)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3)颂: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显然,毛传的分类带有浓厚的政教色彩。 3、《诗经》的重新分类: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古乐的失传, 《诗经》的分类标准也由音乐变为内容。故此,我们将《诗经》分为六大类: 1)周民族史诗 2)农事诗 3)燕飨诗 4)战争徭役诗 5)政治美刺诗 6)婚姻爱情诗四、周民族史诗 1、关于“史诗”: 1)最早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希腊语“ epos ”本义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 2)《辞海》的解释:史诗,指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关于“史诗”的“七要素”:歌谣、传说、神话,以及创作时代(人
诗经研究专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